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园园通讯员盖海鹏张鹏
4月28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全省第一批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示范项目(区域)典型做法》,面向全省推出8个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经验做法和探索实践,东营市“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体产业园示范区”为其中之一。
高位引领“同频共振”,盘活存量资源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体产业园示范区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占地面积亩,受此前油田市场整体低迷、公司破产重整等影响,原用地单位无力继续开发建设,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年6月片区启动再开发,并由政府引导,以收购改造和激励开发为主要方式,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用地效益提升,实现“腾笼换鸟”,计划于年6月完成。
在片区再开发过程中,东营市坚持高位引领、同频共振,并建立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年4月,东营市确定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体产业园区作为东营市低效用地再开发片区,并周密组织开展了城镇低效用地专项清理行动,成立了由开发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法院、经发、财政、税务、自然资源、街道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在再开发过程中,东营市还坚持因地施策、分类施治,制定激励政策,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广泛招商、牵线搭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共同开发,采取限期开发、兼并重组、合作开发、依法转让、协议置换、有偿收回等方式,加快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对原土地使用权人有开发意愿但无开发能力的,由政府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后重新招拍挂出让。对经营尚可,但占地面积大、使用率低的企业,协商有偿收回部分土地,压缩用地规模。
此外,采取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的做法,在资金扶持、税收、信用约束、投融资等方面,对用地单位实行差别化政策,激励盘活利用或倒逼交回土地。
制定政策“组合拳”,提高土地供给质量效益
招商、续建、出租、收购、出让等一套“组合拳”下来,片区产业布局得以优化,实现了由石油装备制造业向高端新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土地要素配置效率得以大幅提高。
据介绍,通过政府收储改造方式,胜利慧岩公司95亩低效用地及2.6万平方米厂房和附属设施得以收回,并重新挂牌出让,推进了东珩国纤公司高性能氧化铝纤维项目落地。
通过政府收储改造与原土地使用权人改造相结合的方式,赐成石油公司85亩低效用地得以盘活。借助专业招商公司,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体产业园区引进了山东斯玛特管道有限公司和山东元通达新材料有限公司,以成本价协商收回赐成石油无法续建的40亩土地,企业用所得补偿款在剩余土地上新建了二号厂房,并将一二号厂房出租给斯玛特公司;收回的40亩低效用地重新挂牌出让,保障了元通达公司高端纳米磁粉项目的顺利落地。
市场主体改造。针对东营佛思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透明质酸项目因企业破产重整,未落地实施,造成亩低效用地的情况,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主动对接招商部门,引进上市公司华熙生物收购佛思特%股权,并追加5亿元投资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打造北方最大的透明质酸终端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了该宗土地的盘活利用。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