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晚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考恢复40年,来听听不同年代云南的高考 [复制链接]

1#

云南高考表情包

7日,年高考大幕正式拉开,全国有万考生参加考试。今年云南省高考报名人数超过29万人,昆明市有4万余名考生参加考试,全市设16个考区,31个国家标准化考点,个考场。

看看新闻君在昆明市五华考区云大附中考点,看到的各种表情:

一名考生抓紧时间在复习。

一名考生正从容走入考场。

工作人员用喇叭提醒准备步入考场的学生提早亮出准考证。

集体穿着红色短袖为考生加油。

“妈妈旗袍团”给参加高考的孩子们加油。

老师在考生步入考场前以拥抱给学生加油。

上午的考试结束前在门口等候考生的家长们举着手机给孩子拍照。

上午的考试结束前两名女孩在门口举牌给参加高考的朋友加油。

在考场外等待考生的家长。

面带笑容走出考场。

面带笑容走出考场。

40年前,中国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启了梦想的时代,无数人的命运就此改变。40年后的今天,高考再次如约而至,成千上万考生走进考场,展开纸上博弈。

在这40年中,时代在变,高考也一直在变。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不同年代云南不同的高考故事。

云南30万人抢过“独木桥”

语文只有两道题

年12月11日至13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日子,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打开。当年万考生大*一下子涌进了考场,而被入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29:1,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这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次冬季高考。

现在已是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院长的陆建生,当时还在呈贡插队。当高考的消息传到乡下的时候,陆建生和其他一起下乡的知青“乐疯了”。来不及多想,他们决定马上开始备考。

年高考准考证

“当时高考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是十年来首次考试,所以这次考试的人特别多。”陆建生说,“据说云南30万人参加,只录取不到3万人,实际录取的可能更少。”

当时在昆明象牙厂工作的王玉辉,也是备考大*中的一员。王玉辉至今还记得那张决定命运的考卷——语文只有两道题,一个是古文《人有亡斧者》翻译,一个是作文,作文两个命题任选,《青松赞》和《攻书莫畏难》。王玉辉对《人有亡斧者》翻译胸有成竹,他喜欢看书,之前正好看过这篇古文,翻译不在话下。

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著名的“知青作家”邓贤当年的高考作文写的是《青松赞》。他的作文一举获得满分,还被作为优秀篇目登在《云南日报》上。这一来,他还没去云大报到,就已经小有名气了。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高考开考前几个小时,邓贤还在地里劳作,是打着赤脚从工地去的考场。

上大学等于“铁饭碗”

揣着钢笔就去考试

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考虽没有“老三届”参加高考时的压力和艰难,但是生活条件依然很艰苦。尤其是对于家中兄弟姐妹多、家境平平的农家子弟来说,高考决定一生的命运,考上大学就能端上“铁饭碗”。

能考上大学的“天之骄子”,毕业后可以享受国家分配待遇,意味着工作、住房等问题都不用担心,而那些未能圆梦的高考落榜生,大多只能回家务农和在家待业。

 年,河口一中学,外地引进的老师正在辅导学生做实验,备战高考。

“考试前一天像平常一样帮家里做做家务,还抽空打了场篮球,高考当天也就自己揣几支钢笔,步行着就去考试了!”年参加高考的张先生说,尽管那个时候录取率很低,几乎是百里挑一,但并不像现在这样“全家总动员”,又是订酒店、又是营养餐,还送考陪考。

当年,张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被云南大学提前录取,是该届云大录取的文科考生中分数最高的,除了本专业“图书馆学”外,张先生还修了“计算机软件专业”作为第二学位,从这里起步,他在这一领域学习、钻研,日后也成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

“高考让我能够进入到大学,学到自己喜欢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张先生说,当时一个年级多号人,就只有4、5个考上了大学,其他落榜的同学只能回家务农,或者到厂矿当工人,相比起来,自己幸运的多,“感谢高考!”

毕业不包分配

考前填志愿

上世纪90年代初,高考依旧神圣无比,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也显得尤其大。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交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

段婧现在是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名主管医师,年参加高考,并考取了当时的昆明医学院。“当时我们是先填志愿,只能根据自己平时的情况,以及最后有一次省级的统测来填报志愿。因此选择学校就要非常慎重。”段婧说。

大学时期的段婧。

由于母亲是一名医生,受家庭影响,高中时段选择婧学习理科,并立志学医。当时段婧一心想学临床医学,因此填报志愿时,分别填了河北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以及昆明医学院,并最终被昆明医学院录取。

当时的段婧梦想着离开云南,去外省读书,尽管最终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但今天在段婧看来,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尽管回想起来有一点遗憾,但是后来觉得人生有所得有所失,在昆明读书,也让我后来在昆明找工作有了很大优势,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人生选择。”段婧说。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考成“全家总动员”

年以来,随着高等学校不断扩招,高考录取率大幅上升。年到年,高考报考人数年均增长11.58%,高考录取人数年均增长23.75%。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时代。

这一时期的高考也渐渐成了“全家总动员”的大事,社会各界对高考的
  年高考遇非典,云南考生除准考证外,还须持健康证方能入场。

年参加高考的80后彭学林,作为曲靖马龙县第一位考起清华大学的学生,就受到了明星般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