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深圳100多名非遗传承人春节将留深
TUhjnbcbe - 2023/3/31 20:44:00

进入2月,深圳的年味渐渐浓郁起来。当人们穿梭在深圳车水马龙的繁华街道,鲜少人会注意到,有一群人,他们在这座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里,仍以一种淳朴的方式,传承着古老的民间艺术。

近日,深晚记者探访发现,今年春节期间,深圳有多名非遗传承人将留在深圳驻场表演,并将各具特色的民间手艺带到基层,为市民带来不一样的年味。这不单纯是民间手艺人的会师,更是非遗文化融入深圳后,一场关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张民忠正在创作面塑作品。

面塑传承人捏出福牛贺新春

2月1日午后,阳光和煦,沿着宝安区石岩街道石观路旁的水田社区前行,不远处,隐匿着一家老店。50岁的张民忠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他将糯米磨成面团,掺入颜料,揣在手中仔细着捏制着。在他的身后,有神采奕奕的民俗人物、有色彩鲜艳的卡通摆件、有意气风发的福牛……各式各样的面塑作品,传递着别样的烟火气息。

▲张民忠向深晚记者展示刚捏制而成的福牛。

你看,这是迎接新年捏制的‘福牛’!2月1日,深晚记者见到了手艺人张民忠,他向深晚记者展示刚捏制而成的面塑作品。

张民忠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是深圳市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捏面人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耳濡目染,7岁时,便跟随爷爷学习面塑艺术。面塑,又称捏面人,是一种以面粉、糯米粉等为原料,塑造成各种人物等形象的传统民俗艺术。据史料记载,捏面人艺术最早可追溯至汉朝,至今已延续多年。

小时候最喜欢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民间故事。张民忠说,传统面塑的形象多取材于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等。在民间祭祖、节庆、祝寿、婚嫁等民俗活动中,人们常把面人作为供品或礼品使用。

▲张民忠现场制作面塑用到的工具及材料。

年,31岁的张民忠从老家来深圳打拼,并将面塑手艺带到了深圳。来到深圳后,他开始从走街串巷、四处摆摊。由于深圳气候潮湿,面团容易在潮湿天气发霉。张民忠反复研究,经过系列工艺处理,攻破了面人无法长久保存的难题,这让他有了信心。

近20年来,为了传承这项技艺,他积极参加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活动,在多所中小学教授面塑,并将现代人物和深圳元素融入作品中。比如,年恰逢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他制作了一组名为渔夫一家的作品。他还临摹象征深圳改革开放精神的拓荒牛等,希望通过指尖的技艺,记录深圳故事。

临近春节,张民忠将自己的行程排得很满。他计划在社区和商场进行面塑技艺展示,让更多市民认识面塑艺术,讲述深圳故事。

▲张民忠制作了一组名为渔夫一家的作品。

田氏剪纸剪出浓浓年味

1月30日清晨,鹏城刚刚苏醒,云雾未散。在深圳市福田区梅林社区

一张木桌前,田星正忙碌着,准备剪纸材料。一把剪刀、一只铅笔、一张彩纸……不到10分钟,一幅栩栩如生的牛年主题剪纸作品随即跃然纸上。

▲田星正在修剪剪纸作品。

田星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氏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出生于年,成长在有着民间绘画艺术之乡美誉的陕西省宜君县。

她告诉深晚记者,陕西独特的文化似乎与生俱来孕育了一群心灵手巧的妇人。在她的家乡,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是当地最热闹的时节,村里的妇女都会聚集在大炕上剪纸。她6岁时,开始跟随家人学习剪纸。年,田星被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聘用,并以传承人的身份,从事民间剪纸的研究与传承。

▲田星向深晚记者展示剪纸作品。

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著名作家郭沫若先生曾以这样的诗句赞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田星看来,剪纸,意味着满满的喜庆和祈盼,剪纸的背后,更贴合着文化传承的血脉。

▲折纸及绘画是剪纸步骤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深晚记者梳理发现,剪纸,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用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唐代,扬州己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窗花,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田氏剪纸发源于陕西省宜君县孟皇村,随其后人迁徙到深圳传承,成为了中国南北派剪纸艺术兼容的代表。

如何将剪纸的传承与深圳的文化融合创新,田星做了大量的尝试。来到深圳后,她将目光聚焦深圳本土题材,融入西方绘画和雕塑原理,并将剪纸艺术带进深圳各个校园以及社区。20多年来,她累计指导的学徒超上万人。

▲田星与其作品《团花》合影。

田星向记者表示,今年春节期间,她将留在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向市民演示剪纸艺术。在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还有多名非遗传承人留深,他们同样希望古老的民间艺术能真正走向基层,带着新的生机和活力,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增添深圳的年味。

深圳晚报记者吴洁实习生石凌子/文张焱焱/图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圳100多名非遗传承人春节将留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