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孔雨童孙远明杜鸿浩王媛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有多少需要互补借鉴之处?或者说,何时才能汇流?”在颁奖后以《融合传播时代,文学如何照亮生活》为主题的文学沙龙部分,围绕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几位嘉宾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大众日报丰收副刊主编刘君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之下,很多人都会感到一种焦虑。”刘君说,自己有一段时间不太能接受看很长的东西,一个很长的博文打开后常常会先收藏“等着某天再看”。后来她发现网络上很多的文学作品都非常长,“经常是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而这其中一些比较有名的网络小说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即好多都是“爽文”,这些文常常为了追求爽,可能甚至牺牲了逻辑性,一旦设定了一个人设会“排山倒海一路走下去”。“因为互联网文学有互动性,作者可以知道读者的喜好”。
但这也让她思考,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之间的不同和关系。刘君说,传统文学存在它的限制,比如纸张的限制,但是这“限制”也有好处。“就像对于河流来说岸的作用,因为有岸才能流的更远,如果没有岸,可能就会满溢,很快就散了。”因此,不管是常常带来阅读快感的网络文学,还是手工打造的传统文学,对读者来说都各有获得,但是最重要的根本还是“内容”。
刘君还提到了一个学生问她的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短视频时代,你还鼓励我们传统写作吗?”刘君说,自己的回答是:“当电子表出现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机械表肯定要被淘汰了。到今天你会发现,机械表还是活的很好。”
“写作中真的有鄙视链吗?写小说的看不清写散文和诗歌的,传统文学瞧不起搞影视文学的。”刘君说,这种鄙视链肯定不应该存在,因为这些“文学”都会出精品,本质东西不会改变,内容是不是有价值。“因此关键还是内容好坏,只有内容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