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草变奏曲
小时候印象当中,母亲总是整天为柴草发愁,如果没有柴草,全家人的吃饭喝水就成了大问题。
在柴草方面,母亲历来精打细算,对柴草的分类和使用就能看得出来。母亲将柴草大致分成了三类:叶草类、秸秆类、木质类。
叶草类主要包括树叶、麦秸、植物叶、野草,这一类分布广,几乎遍地都是。最能体现叶草类价值的是摊煎饼,易燃烧、火苗旺的优势能随时而又迅速将鏊子提热升温,摊出薄脆爽口的煎饼。但是燃烧时间短,要不停地续柴防止断火,而且冒烟多,整个屋子弥漫着大雾,看不清任何东西,把墙壁熏得发*发黑。平日里的烧水做饭,一家人的三餐,就指望它了。叶草类柴草还有一个缺点,燃点低,释放热量少,做一顿饭需要很长时间。晚上睡觉冬天还好说,可是到了夏天,躺在炕上,就像火烤一样,特别难受。每逢阴天下雨,地气湿润,这类柴草容易返潮,做成一顿饭、烧开半锅水要费半边工夫。长年累月,烟熏火燎,洁白的墙壁变黑了,母亲的眼睛呛出了眼泪,窜出的火苗烧焦了母亲的头发。再加上那时生活困难,吃生饭、喝凉水,甚至是每天只吃两顿饭的现象并不少见。
秸秆类主要是一些植物秸秆,譬如玉米秸秆、高粱秸秆、芝麻秸秆、大豆秸秆、*烟秸秆,等等。这一类,烧水做饭就好多了。但是,这一类,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必须要等到秋后,而且晒干了才能够使用。现在农村都实行秸秆还田了,谁家还稀罕这一些。但那时候,这些不起眼的东西,成为母亲烧火做饭的宝贝。一到秋后,各家各户就在房前屋后,分门别类,将秸秆围成一堆一堆的,储存起来,冬天备用。秸秆类柴草并不能满足一年的烧量,勤快的孩子们放学后或星期天就到山坡、沟渠、田间地头捡拾一些柴草,进行补充,成为母亲的好帮手。如果柴草储备量不够,补充又不及时,有时候会全家总动员,外出捡拾柴草,只是为了能够做熟一顿饭,烧开一壶水。否则,全家就要饿肚子,关于这一点,在那时并不稀奇。
木质类,那时少得可怜。枯死掉的树木,修剪下的枝条,甚至是耕地耕出来的树根,都是人们的抢手货,如获至宝。有时砍断了一棵树,很多人都会在树墩的周围,刨一个很深的窝子,挖出的根块都舍不得扔掉,用斧头一下一下地,木片被一片一片地劈下来,费很多劲,但是心里高兴。这是因为,就当时来说,用这个来烧水做饭,是一种最省事的方式。即使拿到现在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这种烧火的方式,是不会被常用的,简直是一种奢侈。通常在三种情况下才能使用。一个是在断柴的情况下,不得不用;一个是遇到紧急情况,譬如家里来了客人,应急;三个是,逢年过节,柴草用的多,这时木柴就派上大用场了。
现在,为柴草而忧心积虑的时代了,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蜂窝煤,也叫煤球炉子,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农家的宠爱。它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火力持久,用途广泛,可以连续地做饭、炒菜,特别是前两样都完成的时候,还可以烧水喝;二是它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可以将炉子放在屋内,也可以挪到室外,还可以放到田间地头的树荫下,方便干农活的间隙喝上开水;三是燃烧连续好几天而不灭火,白天只要适时更换煤球即可,关键是晚上临睡觉前,要把炉子下面的通风口的大小控制好,通风口大了炉火会着过了,小了炉火会憋死。
煤气灶,现在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最受欢迎的当数有两个炉头的炉具了,两个炉头可以同时使用,大大提高了做饭的效率,干净卫生,使用方便。而且它成为流动小吃点的新宠,一到清早或者傍晚,很多人推着或者骑上三轮车,车兜里有煤气罐和炉具,这是火源,还有形式各样的特色小吃,他们来到街头巷尾,就开始了他们的忙碌。早起的人们,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豆浆,吃上几根油条,就开始了一天新的生活。晚上下了班,带上爱人和孩子,围坐在小饭桌边,炒上几个小菜,甚至喝上几杯啤酒,谈论着一天的所见所闻,饭后再散散步,生活很是滋润。
沼气,现在也开始进入了千家万户。在地里挖个大池子,周围砌起来,将家禽和人的粪便、杂草、菜叶之类的放进池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就产生出了沼气,供我们烧水做饭。这样既环保,又经济。城里人现在开始使用天然气,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柴草”的使用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我发明了一种智能机器,大气首先经过一个管道,进入最关键的空气化学分离器,再经过一个叫做气体识别仪的部位,最后有两条出气管道,一条是供人们赖以生存的氧气,另一条是我们烧水做饭的“净气”。这一天,会到来吗?
柴草,曾经倾注了人们太多的无奈,甚至是伤感。今后柴草也必将带着人们的日常关乎,不断的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燃起新的希望。
(刘光吉,男,山东省安丘市大汶河旅游开发区教育管理办公室,,,,aqlg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