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晚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青未了丨那年,那月,那新年齐鲁晚报网
TUhjnbcbe - 2023/6/13 20:52:00

小时候的年味是从零星的鞭炮声中开始的。还不到寒假,集市上就开始有鞭炮的影子了。男孩子们抵不住诱惑,央求爹娘买一挂小鞭,拆开来宝贝似的一根一根地燃放。年被唤醒了,抖抖精神,大步走来。

平时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们都变得慷慨了,邻里乡亲见了面互相打着招呼,说着同样的话语:“年货办得怎么样了?”“差不多了,再买件新衣服去。”“他大叔,帮我家捎几斤*面来,孩子们爱吃*面糕。”“好唻,保证又香又黏!”……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年味渐浓。

我们家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这天一大早我们就起床了,匆匆吃过早饭我和弟弟、妹妹就开始帮着爹娘往院子里搬东西,为打扫房屋做准备。那时农村的房屋不讲究吊顶,一年时间房梁上面往往堆满了灰尘。娘爱干净,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要打扫一番,还要贴上几张新买的年画,清清爽爽、敞敞亮亮地迎接新年的到来。午饭后,娘会用高粱秸杆扎一匹白马,是给灶王准备的,晚上让灶王骑马上天汇报民情。为灶王准备的辞行饭是糖瓜,娘说灶王吃了糖瓜嘴被粘住半边,见到玉帝时就会甜言蜜语的说百姓的好话,然后还给我们讲述有关的神话故事。娘的肚子里有很多故事,是我童年里一抹靓丽的色彩。

过了二十三,家家户户炊烟不断,蒸几大锅馒头,炖上一锅肉,炸鱼,炸藕夹、豆腐夹,炸菜丸子,户户飘香,笑声朗朗。年三十前一天,我们家开始剁饺子馅。那时天气寒冷,剁好的饺子馅放好多天也不变质。剁馅是我的拿手活,娘总是夸我剁得匀,剁得细。吃过早饭,在院子里选一块太阳地,支上菜板我大显身手,两把菜刀上下飞舞,犹如演奏新年乐曲。不只我们家,听吧,左邻右舍,房前屋后都是“咚咚咚、哆哆哆”的剁馅声。没事的小孩子们成群搭伙的在胡同里乱窜,不时弄出一两声鞭炮声,新年的前奏既热闹又欢快。

年三十那天,一大早要吃肉饺子,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早饭过后,开始贴春联,挂上写有祖先名字的中堂,有遗像的把遗像也摆上。过年时不能忽略了祖先,晚上要把他们请回来一起过年。这时爹娘会讲一讲先辈的故事,也是家风的传承。那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晚上请完祖先,磕过头,大人们难得清闲,喜欢轻轻松松地聚在一起喝点小酒,打打牌,话话家常,说说来年的规划。平时有点小过节、闹过小矛盾的人,此时也会尽释前嫌,那情景令人久久难忘。小孩子们玩闹了一天,熬不过大人,纷纷回家去睡了。大年初一是最热闹的一天,鞭炮放的最多、最响。吃过素馅饺子,邻里之间要相互拜年,每个人都穿戴一新,说着吉利话,一家一家地拜。年长的老人待在家里,等着小辈们去拜年。“大娘,您有福气啊”,“爷爷您高寿啊”,“别磕了,快屋里坐”,每家的院子里都是笑声不断。小孩子们口袋里装满了瓜籽和糖果,还得到了一笔可以自己支配的压岁钱,富翁似的炫耀着,结伴去小卖部里买羡慕已久的玩具,那自由快乐的感觉会持续整个寒假。过完初一家家开始走亲戚,村里村外的路上都是骑着自行车,提着礼物走亲访友的人,亲朋多的会走到元宵节。

时间飞逝,当年的小村姑已步入中年,农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房子越来越宽敞,交通工具也换成了小汽车,吃已不再是过年的追求。很多人觉得年味淡了,其实是人们的追求变了,过年的方式变了。流淌在血液里的亲情没有变,合家相聚的传统没有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没有变。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未了丨那年,那月,那新年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