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真实案件,资料来源:
齐鲁晚报《老人58年前入股信用社17万元》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无授权搬运抄袭行为一律追究到底!
“爸,这是啥,股金证?”
年初,山东某乡镇,朱伟荣一家正在忙碌的搬迁,时年82岁的朱伟荣已经是“深埋黄土半截”,身体健康状态一天不如一天,他也准备搬进城里跟儿子、儿媳一块居住;整理个人物品时,在一个铁盒子中发现了一个泛黄的证件。
上面写道:“社员证”。
朱伟荣看着这张社员证,一拍大腿:“我想起来了,这是我的股金证,当年还投资了17万元了,怎么把这件事给忘了”,细想起来,58年前的事恍如隔日,原本遥远的记忆,也慢慢清晰。
58年前,也就是年,朱伟荣是当地赤脚医生,虽然医术有限,但也能帮忙治疗一些头疼脑热的毛病,为了补贴家用,他经常会上山挖草药,有时会售卖山货,经数年的积累攒下了一笔不小的积蓄。
年10月,当地信用社的社员向民间募集资金,作为村子“唯一”的医生和村干部,信用社社员自然找到了他,朱伟荣觉得自己有“义务”,带头拿出了2万元入股,村民也是陆陆续续入股10元、20元等。
信用社社员耐心向他解释了入股的意义,并表示只要持有股金证,每个月不仅能领月利息,年底还会根据信用社的盈利情况参与分红;朱伟荣参股的头一个月就拿到了一笔丰厚的利息。
他认为入股是“互利互惠”的好事,便跟妻子商量了一下,年12月又存入了15万元,起初几年,他都领到了利息和分红,但时间一长,各种各样的事接踵而来,他一忙股金证不知去向,他也慢慢遗忘了这件事。
朱伟荣的儿子也曾听长辈提过入股信用社,但从未想过父亲竟然这么有钱,一口气入股17万,这都过了58年,这些年的攒下的分红和利息岂不是有一大笔;朱伟荣也不确定有多少,但当年领分红都有好几百元。
50年前的几百元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换算成现币,起码价值几千元;突如其来的家传“宝藏”让所有人都为之一喜,为了确定股金证的价值,朱伟荣一家查询了相关资料,一则报答很快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据深圳某媒体报道,深圳市民张某辉意外发现爷爷奶奶的股金证,办理时间为年,两本股金证各自入股2万元(1股2万);深圳某银行对此进行了商议,决定以每股60万元价格兑换股金;只要能证明股金证上的股金为真,张某辉就能得到万元。
这一纸报道,让朱家沸腾了起来,朱伟荣入股17万元,按照2万元1股换算,也有1股,加上15万元的存款,至少也价值上百万元;朱伟荣儿女虽然衣食无忧,但也不算大富大贵,这么大一笔钱,足以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朱伟荣父子带着股金证前往了某银行,工作人员一看老旧的股金证,也颇为疑惑,银行经理听说有人兑换股金,主动接待了朱伟荣,看着这张股金证,他也无法判断真假,需要一些时间进行核对。
经理希望他们能够将股金证原件留下,方便进行核对,朱伟荣并没有多想,同意留下,儿子却有异议,只愿意留下复印件;经理面色顿时一僵,原本还想劝说一番,朱伟荣儿子坚持进行复印,父子两人带回了原件,满怀期待等消息。
三天后,银行主动打来了电话,告诉了他们一个好消息,朱伟荣持有的股金证被证实为真,朱伟荣确实在58年前入股2万元,存款15万元,然而在询问利息和分红时,一句话父子两人险些昏死:
“什么?你说什么,本息只有70元,这什么意思?”
朱伟荣父子一听都愣了,17万元的本金加分红怎么才值70元钱,两人连忙赶到银行询问详情,经理已经准备好了收购合同,只要朱伟荣愿意签字,就能获得70元钱;朱伟荣当然不愿意,他觉得很不合理。
就算本金加利息没有上百万元,至少也有十几万吧,怎么才70元钱;银行经理做出了解释,并表示这50多年,信用社一直亏损,根本就没有产生分红,加上货币的变迁,旧币已经不值钱了,经核算17万元只值70元。
朱某某又质问银行负责人:“信用社你说亏损就亏损,既然亏损,把每年的财务表都拿出来啊!”
一听这话,银行负责人脸色微变,说:“这些都是内部资料,不能对外公开,我们也是向总部进行了申请核算,最终算出来就是70元。”
不管朱伟荣父子怎么问,银行经理都以内部资料为由拒绝他们的请求,并表示他们的股金证只有70元,双方各有各的说法,闹到不欢而散;此后一段时间,朱伟荣父子一直为此事奔走,但都没有得到回应。
经理坚称:“上世纪的股金证已经不值钱了,你们别再闹了,闹大了对你们没好处。”
听着这话,朱某某又气又急,凭什么深圳的银行收购股金60万一股,到了这里就成了70元;朱某某忽然想到了什么,原本火气十足的他冷静了下来:“好,你说我的股金证只能兑换70元是吧”,在得到答复后,转身离开了银行,拨通了一个熟悉的号码: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