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宁市初步构建了“人防+技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新格局。年起,分三年逐步推进南宁市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平台建设,现已在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部署了监测预警设备。记者从9月21日召开的南宁市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人防+技防”能力建设媒体通气会了解到,目前,南宁市投入使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运转良好,在地质灾害预报分析与预警防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GNSS设备
全市登记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处
据悉,南宁市地质条件复杂,在每年汛期(4—9月)期间,受降雨影响易发地质灾害。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南宁市北部的武鸣区、上林县、马山县和东部的横州市以及西部的隆安县,其他县(区)亦有零星分布,总体上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经统计,现有地质灾害隐患总共威胁约户3.6万余人,威胁财产约7.15亿元。
地质灾害具有极强的突发性、不确定性,通过划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初步解决地质灾害“隐患在哪里”的问题后,判断地质灾害“什么时候发生”成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侧重点。南宁市落实属地管理原则,充分发挥地质灾害“人防”的灵活性优势,由隐患点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街道办)指定监测人员和防灾责任人,通过定期不定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巡查监测,实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的变化情况,在出现地质灾害前兆时,及时按应急预案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
目前,南宁市登记在册的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体系管理,形成了“一点一人一预案”的隐患点管理模式和“村屯—乡镇—县区—市”四级联动的地质灾害巡查排查、监测预警工作制度。
初步构建“人防+技防”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隐患点单纯依靠人工巡查,即使每两小时巡查一遍,也无法实时掌握隐患点变化情况,而采取人防为主,技防为辅,‘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效率和效果。”南宁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说道。
雨量计设备
近年来,南宁市突出“技防”专业化特点,初步构建了“人防+技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新格局。年起,分三年逐步推进南宁市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平台建设,现已在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部署了监测预警设备,其中GNSS位移监测站39套,及一批雨量计、裂缝计、视频监控、倾角加速计、预警喇叭,对7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数字正射影像、数字地表模型、倾斜三维模型数据采集和处理,实现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表位移、降雨量等关键指标的实时动态监测,并在基础数据采集与建库、自动化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果。
据介绍,目前南宁市初步构建了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的“人防”体系为主导,依托专业监测预警设备的“技防”为辅助手段,覆盖全市的“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了全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科学性、及时性和精准性。近年来,南宁市所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未发生因预警不及时造成的人员伤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收到预警后可立即通知群众撤离
“人防+技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如何工作?通气会上,南宁市自然资源局技术人员在南宁市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平台演示了大概流程。
南宁市地质灾害监测综合管理平台系统截图
技术人员在南宁市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平台随机选取了某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平台屏幕上看到,隐患点现场安装监测预警设备,该隐患点位于上坡面,下坡下方有多处房屋,最近的民房离隐患点才6米。该隐患点的相关信息清晰可见,例如威胁人员、财产情况、疏散逃跑路线、救援路线等都有标注。
技术人员介绍,地质灾害主要受降雨影响,管理平台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还可以通过现场摄像头实时查看隐患点现场情况;另外,监测员在现场巡查如发现有缝隙扩大等异常,也可拍照上传到管理平台,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决策,为提前组织受灾点人员疏散争取更多时间。“一旦地质灾害预警发出,平台可立即群发短信通知相关群众,或监测员现场通过鸣锣等方式通知群众撤离”。
另据了解到,预计到年年底,南宁市将再建设13处自动化监测点,开展隐患点数字正射影像采集和三维建模70处,安装地质灾害可视化监控设备、雨量计、GNSS位移监测站共计29套,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监测覆盖面,提升南宁市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平台智能化水平。
来源
南宁晚报·南宁宝客户端记者黎兆齐通讯员张健
编辑
陆丽
校对
韦一璞
审核
周婵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