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把发廊开成爱心驿站她义务照顾社区孤寡
TUhjnbcbe - 2024/5/10 17:23:00

在南宁市西乡塘区永宁街47号开着一间“亚娃发廊”,这间发廊已经在此经营了30多年,社区的老街坊都知道它,不仅因为老板娘彭月珍的手艺好,还因为她的好脾气和“菩萨心肠”。多年来她不计回报,义务照顾社区孤寡老人,为他们免费理发、送饭、买药等,善举被街坊邻里交口称赞,年、年她先后两次获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

亚娃发廊记者覃锦华摄

十年如一日义务照顾社区孤寡老人

“看到一个帮一个”

彭月珍今年已经61岁,年开了这间发廊,发廊的名字以她的乳名“亚娃”(南宁白话里是“妹妹”的意思)命名。由于手艺好、性格好,店里留住了不少老顾客。

彭月珍义务为社区老人剪发(永宁社区居委会原书记李春红供图)

彭月珍为人亲和,给顾客剪头发时总是能够见到她的笑容挂在脸上,对老人更是体贴和细心。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早些年在发廊后边巷子的社区公房里,住着一些孤寡老人、困难户、孤儿等,彭月珍是“看到一个帮一个”,别人都避之不及的事情,她却冲着往前做,从不在意旁人的眼光。

在染发过程中,老人手指不小心沾到染发剂,彭月珍用湿纸巾帮忙擦拭本报记者覃锦华摄

此前住在公房里的两位孤寡老人刘老伯、廖阿婆,一位是五保户,另一位则是空巢老人,彭月珍自己也已经记不清照顾他们有多少年了,一开始是偶然知道他们没有人照顾,连吃顿热饭都困难时,她心生怜悯,便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送饭、买药等等,没想到这一做就是数年。

“老人家嘴巴刁,有些讲究,阿婆不吃牛肉、阿伯又不吃苦瓜。”他们的每一个生活习惯,彭月珍都记得。

在照顾他们的那段时间里,每天一到吃饭点,她都会丢下手上的活儿,先把饭菜给老人送过去,店里的客人都知道她的这个“习惯”,多数也都会耐心坐着等她,这间发廊也因为彭月珍的长年善举而变成了“爱心驿站”一般。

永宁社区居委会原书记李春红回忆说,自年她到居委会工作起,就已经看到彭月珍义务照顾社区的孤寡老人,“这20多年来一个接着一个,已经记不清她到底帮了多少人,真的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李春红说道。

主动照顾老人不被“领情”

用耐心和爱心换回接纳与信任

五保户刘老伯由于脾性古怪、生活邋遢,街坊邻里不敢更不愿意靠近他。一次,彭月珍给住在公房里的其他老人送饭菜时,路过刘老伯房间,看到他一个人在家并且身体行动不便,便主动询问起他的情况来,这才得知他是五保户,平时生活较为困难,自打那之后,彭月珍每天送往公房的饭菜,就多了他的一份。

起初,她每天做好饭菜就上前拍门喊刘老伯起床吃饭,刘老伯生活不规律,有时贪睡不愿起来,不但不“领情”,还责骂彭月珍打扰了自己休息。

但彭月珍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照常耐心地将一日三餐给他送过去,不仅如此,还在他生病受伤的时候帮买药、平时帮忙清洁房间等。

久而久之,彭月珍的耐心和爱心也换回了刘老伯的接纳与信任,在外人眼中这个脾气古怪、无儿无女的老人,有时竟会在别人面前开心地说彭月珍是自己的“好侄女”。

放心交钥匙给“亚娃”保管

一份信任救回独居老人一命

许多被彭月珍照顾的老人家都对她十分信任,为了方便往来,甚至还会把家中钥匙也交一份给她保管。

一次,一位独居的阿婆在家中跌倒,在房内呼救一直没被听到,情况十分危险,彭月珍当晚像往常一样送饭菜过去时,开门才发现已经躺在地上许久的阿婆,便赶忙扶她起来,并为她买来药水擦拭消肿,还主动照顾她一个星期直至痊愈。

在旁人眼中,像这样的“傻事”彭月珍做得还真不少,比如在路上遇到不知如何去银行取钱的老人家,她会伸出援手,不怕被对方“碰瓷”;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也从不嫌麻烦。

社区一名住户因为中风导致身体行动不便,儿子又在外上大学,出行十分困难,彭月珍了解情况后便定期上门为他理发。

“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不辛苦,人都会老,就当行善积德”,当问到长年坚持这样的善举是否有感觉疲惫的时候,彭月珍笑笑说这些只是“搭把手”的事,她会一直干到不动为止。

来源

南宁晚报·南宁宝客户端记者覃锦华文/图

编辑

陆丽

校对

韦一璞

审核

罗琼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把发廊开成爱心驿站她义务照顾社区孤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