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蕾
一趟开回老家的“绿皮车”上,正在发生着什么?
本周末,杭州铁路预计将迎春运节前客流高峰。
其中杭州往川渝方向的客流也很火爆。
今天(1月13日)中午12点多,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跟随乘警从杭州城站出发,坐上开往成都东的K次列车。
带什么东西回家过年?
有人带着一棵树,有人带着这一年攒下的钱,也有人装着心事和失意……此刻,无论是哪一种,回家都成了一趟趟火车上的人们最为在意的事情。
1】不如意什么的都留在过去吧
新年新打算开春再说
在城站地铁站,穿着红马甲的车站助理黄爱春,守在地铁到火车站的这个转弯处。就这几级台阶,有时候会给旅客带来不便,不管是从这里进地铁、去东站或者南站转车的,还是从这里出站去城站上车的,他都会瞅着帮把手。
黄爱春说,“明后天会是一个客流高峰。”
城站进站口,客流不小。
在进站平台的箱包店门口,准备回哈尔滨的林女士正在撑开刚买的迷彩旅行包,往里面塞东西。她的行李原本是三四个大塑料袋,坐车到了火车站,靠一个人实在无法从进站口走到候车室、再下台阶、拎上火车了,只好买个带轮子的旅行包。
她告诉记者,之所以带这么多行李,就是准备过完年不回杭州了。她曾经在杭州做医疗方面的生意,这几年收入不太理想,好不容易撑到年前。“我得回家好好休息一下!明年的事情开春再说。”
在安检口,记者一眼发现了带着一棵植物的旅客。
“这是什么?”
“枇杷树!”微笑着的旅客说,这是昨天在杭州吴山花鸟城买的,“便宜,就几十块钱。”他的老家在安徽阜阳,“之前我种过一棵,买来的时候有这么粗,”他两手比划了一下树干有碗口大的样子,“后来居然真的结了果,好多呢。”因此,今年他又买了一棵树苗,准备耐心地伺候个五六年,看看能不能也结果。
一手拎着五六个农夫山泉的空桶、一手用一截木棍扛着旅行包的李阿姨引起了站里执勤民警的好奇。
民警戴婧和张豹赶紧上去帮忙。
李阿姨说,这些空桶是准备回去装自家榨的菜籽油的。她的儿子一家在杭州,女儿一家在山东,平时这位老母亲就忙着帮孩子带孩子。今年春节儿子一家不回去过年,只有老母亲跟往常一样,孤身一人在铁路上来来往往,为儿女奔波。
2】鼓鼓囊囊的编织袋是很多人的行囊
年轻乘警七八个春节都在火车上
城路派出所今天的值班民警顾婧和张豹,一个来自江苏扬州,一个来自河北辛集,都有三四年没回家过年了。节假日对铁路警察意味着值班,春运更是几乎天天加班,“特别是最近几年,连探亲假都没能用上,最多是公休日的时候休息一下。”哪怕是疫情导致出行乘客大为减少的日子,他们的工作依然一点都不能放松。
杭州城站是一个有多年历史的老火车站,这里的乘客比起东站来说,“商务精英”感更少,甚至许多人连旅行箱都没有,几个鼓鼓囊囊的编织袋就是全部的行李。
这里的旅客需要求助于民警和工作人员的问题也更多,比如自己即将搭乘的火车应该往几号候车室走——光是“请看进站口的大屏幕”这句话就能让工作人员一天讲成千上百次,当然只要有那么一些时间,他们都会尽量指点具体的几号候车室。
“我们这里条件所限,无法在手机上查询几号候车室、几号站台,候车室门口的小屏又只能显示最近的两班火车,这样就有大量旅客进站以后不知所措,所以我们主要站在中央通道口,方便旅客来咨询。”两位民警说。
11时45分,杭州开往成都东的K列车开始检票。记者跟着乘警赵伟莉进站。
右边是赵伟莉
赵伟莉今年31岁,山西省运城市人,目前是乘警支队的四级警长,自从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他已经有七个春节都在远离家乡的火车上了。
“我从入警以来就一直在乘警岗位,路线基本上全部都跑过啦,杭州东至北京南的高铁、杭州东至深圳北的高铁、杭州东至成都东的动车、大部分时间是在跑‘绿皮火车’,杭州至兰州T/、温州至广州的K/,温州至成都东的K/、温州至青岛北的K/、温州至贵阳的K/……”
尽管看上去风华正茂,在乘警支队赵伟莉已经是带过许多新人的老队员了。“我们单位有一个雏鹰计划,年的第一批新警就是我带他们的,新警要参与到春运当中历练。年春运是在K/温州至成都的车上,年是在温州至青岛北的K/上,年是在北京高铁G/上。”
3】研究人工智能的博士和弹棉花的老伯成了邻座
列车满载着一车故事出发
列车缓缓启动,轻快地前进。
绿皮火车早已今非昔比,整洁干净又安静。从起点出发时,车厢已经坐了八九成的旅客,乘警在车厢里一边抽查旅客的证件一边发放反诈资料,也顺便提醒带孩子的旅客用热水的时候注意安全、正在充电的手机不能桌子上一放就置之不理……
研究人工智能的潘博士和弹棉花的潘老伯成了邻座,一聊起来发现老家是邻近的两个村子。
潘博士喜欢搭绿皮火车,不光是因为回家过年不赶时间,还有明明白白的经济账:高铁票价差不多每小时百元左右,绿皮火车就便宜得多了。
潘老伯唯一的行李是一台电风扇,他说这还是客人送给他的。虽然弹棉花是个季节性的活儿,潘老伯一个人守一个店是寸步不离,一直到年前的客人全部安顿好了才踏上归途。“近两年生意不好,一个店也不敢招两个人,我们几个老乡都分散了,每个人都守一个店。”潘老伯不会用手机买火车票,这电子车票还是租房的邻居帮忙操作的,告诉他拿着身份证就能上车了。
辛辛苦苦一年赚了多少钱?
他摇摇头,“也就五六万吧。”幸好在老家,过年发压岁钱红包也就一二百一个,不然还真会给这位花甲老人带来更大的压力。
卧铺车厢里,正在分享热气腾腾的自嗨锅的一家子是回重庆万州的。
带着孙子的老江夫妇在杭州下沙开店,卖的就是万州烤鱼。
更多详情等前方记者更新。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