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组诗)
作者:晨曦
老家
高楼大厦霓虹灯
在城市车流滚滚中穿梭
雾霾让思维窒息
才想起老家草的清香和风的凉爽
远离了潮湿的土地
我忽然发现开车上路
心里竟少了些踏实
也许出来的太久了
竟感到乡村离我是那样的遥远
变嫩的双手
竟想不起握起农具的姿势
公鸡早上的报时鸣响
只在睡梦中让我感受
犁铧豁开土地的声音
老家一生都不能忘却的两个字
让我有时想起会泪流满面
因为老家房前房后的一草一木
才是维系我生命躯体的源泉
五谷杂粮才是让我吃的最香的美味
老家的万物生灵
走进我的心里
让我感受那里才是我的根
寂静冬天
农人开始在为明年的收成
储备种子和营养
也会在寒冷的日子
坐上温暖的炕头
细数一年的收获和喜悦
雪地里野兔陪着孩子
堆雪打雪仗
双手按在雾气贴浮的玻璃窗
一幅四季分明的连环画完成
五月的收割
乡村的五月
滚滚麦浪再不见镰刀挥舞
清晨此起彼伏的磨刀石声已成为远去的故事
田野里收割机的轰鸣
告诉我乡村原始已被现代化取代
母亲曾经苍老的容颜
随着袅袅炊烟幻化成红润
金色的麦粒在被装进粮仓的那一刻
也将美好和喜悦装进心里
几辈人传统的耕读模式
被高科技数字化抛弃
乡村五月正在升腾文明
草莓
泥土堆砌的大棚
太阳穿透透明的棚顶
将农妇汗湿的脸庞映成花儿
绿叶上顶着的鲜红
火一样燃烧希望
蜜一样甜在心里
日子红红火火
乡村的夜
夜幕临降星星开始演出
村头枣树上不时闪烁着荧火虫
扑闪着向月亮叫板
不时一阵狗的鸣叫
在夜空给安静的山村送上一首歌
乡村的梦注定是多彩的故事
天幕上月中嫦娥静坐桂花树下
与吴刚对饮纳凉
杯沿还没触及嘴唇
便已经醉倒在一起
夜色弥漫
枕着乡村的安宁就这样睡了
乡村的夜里
草香淡淡的流韵四野弥漫
与无边的银色光芒浑然一体
星月交汇演绎出
一幅万象更新的夜色画集
美的耀眼
城市农民工
不知道从那天开始
也不知道是文化人或者是没文化的人发明
一帮帮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妹
在看不见的户口本上
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子农民工
建筑餐饮环卫月嫂
在城市繁华的不同领域
他们默默渗透
用血汗和坚守来城里淘金
在一些自以为城市人翻起的白眼中
用自己的辛勤和劳作换取自己的所得
他们从不在乎什么城里人的优越
老家茁壮的土地让他们心里感觉
比城里人过的踏实
他们每天奔波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而每天都是一个过客
一年四季不停变换者不同的工作
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简单的居住和简单的生活
苦累脏在他们看来算不上什么
因为他们心里有自己的算盘
让孩子上好的学校
让二老安享晚年
楼越盖越高
每一道水泥逢都有他们的手印
望着市民搬进他们盖起的大楼
他们心里也会偶尔泛起涟漪
离开却从没有丝毫的嫉妒和留恋
因为他们坚信老家
他们会盖起漂亮的别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们在不同的城市穿梭奔走
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不可缺少的主力
尽管他们张口闭口仍改不了那浓浓的乡音
但他们不像所谓的一些城市人
带着面具为一毛钱跟买菜的菜贩争的不可开交
他们喜欢城市却不喜欢爱装的城市人
因为他们也看新闻
城乡一体化的信息让他们心里透亮
未来在没有城里人和农村人的区分
那就是共同拥有的称呼公民
作者:晨曦、原名王洪曦、军旅作家、编辑。年入伍、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文学系。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经济出版社、中国文化出版社等出版发表文学、歌曲及影视作品二百余万字。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文艺报、新民晚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旅游报,法制日报、健康报,大众日报、中国作家、当代、收获、青年文学、山东文学、北京文学、时代文学、天津文学、江南文学、首都文学、萌芽、星星、诗刊、当代散文、中国报告文学等报刊,并多次被《读者》《青年文摘》等转载;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青年文学》《星星》奖、徐志摩诗歌奖、鲁迅文学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年仓嘉映措国际诗歌节实力诗人奖;全军及山东省优秀报告文学奖;长江文学奖,全国诗歌“金杯”奖,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季优秀作品奖等全国、省市优秀作品奖30多次。
壹点号梧桐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