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于悦戚云雷
近期,受黄河中下游持续降雨影响,下游河道迎来大流量过程,黄河济南段迎来36年以来最大秋汛。10月9日上午8点,黄河济南泺口站流量达到立方米每秒,防汛形势异常严峻。湍急的水流日夜不休,也有一群人不舍昼夜地守护在洪水旁,寸步不离。
确保黄河堤坝稳固
每隔三四米探摸根石
9日下午3点,黄河大堤下一条窄窄的石子路,张丽慧正缓慢地由东向西前行,脚下的路并不平整,或许因为走了太多遍,她的眼光始终停留在右侧的河面上。水流湍急地向她的身后流去。从大堤往下看,河道拐弯处不时可见一个个螺旋形水涡,暗流涌动。
张丽慧在黄河堤坝边巡查
今年黄河第3号洪水正在过境,张丽慧此行的任务是进行河势观测和工程巡查,水位上涨,工程有漏洞,她要抢在第一时间上报,防止堤坝出现垮塌。
“这是主溜坝的位置,也是最容易出现险情的地方。”走到泺口险工14号坝下,张丽慧说,主溜的水流非常急,冲刷力度也很大,对坝的根石造成冲击,很容易产生根石走失的情况。“根石走失,坝基就不再稳固,所以要时刻观测河势有没有改变。”
判断根石是否走失需要精准探摸。离张丽慧不远处的河边,巡查员王生正手拿一根细长的探摸杆伸进湍急的水流中,这也是河道巡查中最危险的工作。
“三米到四米之间就要测一个点。”工作39年的王生已经有了丰富的探摸经验,一杆子伸下去便能探测到根石有无缺失。“一旦出现松动或走失,就要立刻上报,准备填补备防石。”
三公里长的堤坝
24小时不间断巡查
黄河水滚滚而下,到了泺口险工14号坝所在的位置,河道突然收窄,水流变急,是防汛巡查的重中之重。坝堤上,一排排备防石整齐地堆叠在树下,等候随时调配。
王生和同事们在黄河边探摸根石
坝堤下的王生的身后还有三名巡查员,四人将同一条绳子紧紧拴在各自的腰间,后面的人紧拉绳索,用力支撑,以防前面的人掉进水中。
从1号坝到87号坝,米的泺口段,巡查一个来回需要一个小时,王生和张丽慧需要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走两个来回。这次36年来最大汛情来临前,流量大于立方米每秒,他们就要开始加密巡查力度,如今巡查频率变成了24小时不间断。
下午5点,夜幕慢慢降临,接替张丽慧,杜昭翰开始了夜班巡查,一直到第二天上午8点半,他每两个小时就要巡查一次堤坝,确保堤坝稳固。
“险工有没有出现坝体折线、根石有没有走失,这些都是夜间巡查的内容。”杜昭翰说,巡查时他会带着民兵一起,由于民兵对黄河的防洪工程不太熟悉,他还要边巡查边指导,讲解巡查内容和巡查工具等。
夜间巡查时杜昭翰被冻感冒,但仍坚守岗位
和白天相比,夜间巡查虽然内容相似,但要面临低温的困扰。连续的降雨导致济南气温降低,杜昭翰穿着军大衣,也难抵黄河岸阵阵冷风的侵袭。“前几天冻感冒了还没好。”他哑着嗓子说,但如今正是防汛的关键时期,他带病也要坚守在岗位上。
“要时刻保持清醒,警惕汛情。”杜昭翰说,尤其是凌晨1点到2点之间,为了提神,他随身带着一瓶风油精,实在困得不行就在太阳穴涂点。黄河岸边风很大,长时间观察眼睛会干涩,他还带着眼药水。
伏汛连着秋讯
连续四个月未休过周末
“预计立方米每秒的流量还要持续至少半个月。”张丽慧说。在今年的伏汛期,她所在的天桥黄河河务局泺口管理段从6月起就没有休过周末。伏汛期一过,秋汛来袭,哪怕刚过去的十一假期,他们也没有休息过一天。
年的杜昭翰刚来到泺口管理段一年多,虽然入职时间不长,但已成长为管理段的“多面手”。防汛期间,他不但要做水位监测的工作,还要承担起堤坝巡查任务,并给其他同事做好后勤保障。从9月30日至今,他已在防汛一线日夜连续奋战十天。
对于祖辈都生活在黄河边的“老黄河”王生来说,无论黄河水位上涨还是下跌,他从未有半分松懈。白天黑夜两班倒,回不了家已是习以为常,因为一颗心始终牵挂在水情上。
“黄河不安,我们心里也会不安。”日复一日的相处,无论是张丽慧还是王生、杜昭翰,对黄河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汛情一日未结束,他们就会始终守在这里,寸步不离。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