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铁路人的盛世长歌
——在孙秉伟《烟雨人生》新书发布研讨会上的发言
焦红军
各位领导、来宾、各位文友、朋友们:
夏风吹已尽,欣望秋色新。在岛城一年四季最美丽的秋天时节,我们共聚一堂,参加岛城作家孙秉伟先生的新书发布会暨研讨活动,倍感亲切和振奋。我代表山东省写作学会散文写作与评论委员会及胶东散文的广大文友们向孙秉伟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是孙秉伟先生人生沉甸甸的收获,是人生诗意和思想的升华!
孙秉伟先生博采卓识,阅历丰富。他的文笔优美,为人真挚,是我们省写作学会和胶东散文文友的良师益友。我因编辑《烟雨人生》文集的关系,与孙先生多有来往。《烟雨人生》是作者于退休后的十几年间撰写的散文、随笔的精选。全书既是一个铁路老文联人对生命与生活至真至诚的深情吟唱、一个文化智者几十年来孜孜以求的人生探寻与心贝凝珠,同时也是一代铁路人对逝去与未来、至尊与荣耀的盛世长歌。
这部文集感情丰沛,文笔炽热,文化厚重、气象大千。作者用他的至情至性的文字来抵抗世俗,坚守内心的善良,恪守心灵的宁静,守中抱一,究其阃奥。展现了孙秉伟先生多姿多彩的人生和不凡的文学情怀。
一是如烟似雨、唯美唯真的人生情怀。“烟雨”是一个古典唯美的意象,它让人想起了“往事如烟,风雨人生”。文集中的第一部分“至爱亲情”写的就是这种温馨又略带回忆伤感的人生况味。《铭记那些沉痛的文字》《那一束清淡的白丁香》《此情绵绵无绝期》《一针一线老娘情》《一家四知青,扯走慈母心》等亲情美文,写自己对长辈的怀念和敬意,文笔真挚细腻,感人至深。特别是《此情绵绵无绝期》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远在台湾的三姨已经作古,但由于历史的原因,34年亲情被阻隔,34年音信皆无,一枚小小的砚台,连接着血浓于水的姐妹情,寄托着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与憧憬。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孙秉伟先生文采斐然,得益于家传的书香氛围。《我帮母亲出文集》《一部陪了我半个世纪的书》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母亲一生操劳,在柴米油盐之余,仅仅上过四年学的老母亲晚年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写出了跨度80多年、两万多字的回忆录,令人感佩。可以说,老母亲对文学的热爱,对知识的尊崇为孙秉伟先生的文学之路“扣好了第一粒扣子”。
除了对长辈的追思,还有对兄弟姊妹之情伉俪恩爱的真情书写,舐犊之情的自然流露。在《来世我们还做好兄弟》中,小弟英年早逝,在生病和去世之后,兄弟姊妹各尽所能,悉心照料,血浓于水,手足情深。《“马姐”淑贞》《我陪女儿考司法》《外孙当上了升旗手》中,孙秉伟先生的好丈夫、好父亲、模范外祖父形象跃然纸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孙秉伟先生和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一道走在人生的奋斗征途中其乐融融,令人羡慕。
二是刚柔并济、豪放婉约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烟雨”刚柔并济,豪放与婉约并存。在婉转悠扬的小夜曲之后,雄壮激越的交响乐令人精神一振,热血沸腾。《烟雨人生》第二辑“家国情怀”就是激动人心的交响乐。《五星红旗的遐想》《国旗傲立广寒宫》《刘公岛·家国情》《点燃30万支烛火》《踏遍青山人未老》,这些都是交响乐中最激动人心的音符,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国庆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浮想联翩,五星红旗飘扬在哪里,哪里就涌起一片春潮:中国速度“千里江陵一日还”,泱泱大国雄踞东方,大国担当“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大红“福”字,血染的战旗漫卷华夏,一缕乡愁贯穿古;钟表楼子诉说着胶济铁路的兴衰荣辱,百年沧桑。字里行间,既有对激情岁月的回忆,又有时代浪潮的澎湃回音;既挥毫泼墨描绘百年征程的壮丽画卷,又满怀憧憬画出理想世界的美好蓝图;既有对时代的宏观观照,又有对微观人生的深情关怀和思考。
三是文心匠意、春风化雨的文化情怀。文学最大的功用,就是可以春风化雨般地浸润心灵,使人养心、静心、向真、向善,提高人生道德修养的水位。
文集《烟雨人生》体现了孙秉伟先生的文化情怀。其中,既有感性的抒发,又有理性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深思。孙秉伟先生在《烟雨人生》中将二者完美地融合起来。例如在“七彩珠玑”“俗世红尘”中,就融合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披一蓑烟雨且徐行》中,东坡先生面对苦难的旷达超脱给后人以无穷精神的力量,无论是身披一蓑烟雨,还是面对清风明月,以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笑对人生的风霜雨雪,才能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竹里花间的人生韵味》与之异曲同工。除苏东坡外,作者还多次写到辛弃疾、李清照、郑板桥,在对文化名人的追忆中,感悟人生哲思。辛弃疾一身英武气,满腔家国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炽热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李清照巾帼英雄之气惊天地泣鬼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郑板桥爱民如子,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离别潍县之时,告诫百姓如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老人,体现了他的忠孝本色,彰显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七旬筑梦梦终圆,烟雨人生写真章。孙秉伟先生是胶东散文作者中的优秀代表,他在文学之路上砥砺前行,收获颇丰。他的作品还充分体现了胶东特色、胶东味道。例如文集中写到的《钟鼓楼子的诉说》的胶济铁路,《刘公岛·家国情》《崂山“壁虎”》《沙滩节永远在路上》《以雪浪花为背景照个相》等,体现了胶东半岛的风土人情;《童年满载桑榆情》《从丁祖伋“抱母求医”所想到的》《儿媳的婚姻“变奏曲”》等文章,体现了胶东人民的真善美,丰富淳朴的精神世界。以孙秉伟先生为代表的胶东文友,立足胶东,深入生活,坚持胶东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文学成果,两届青未了散文奖,胶散共有三十多人次获奖,出版了二十多部文集。从胶东散文到黄海散文,再到今年我们倡导的大散文理念,胶东散文一步一个台阶,渐臻佳境,今年我们还准备出版胶东首部《大散文》散文文集,展现胶散文友的文学实践成果。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烟雨人生》给予我们诗意的享受,哲学的思考。民间有大美,写作正当时。愿孙秉伟先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作者简介:焦红军,男,作家,评论家兼出版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写作学会散文写作与评论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黄海数字出版社特约编审,《胶东散文》主编。主要作品:长篇历史人物传记《马钰传》、长篇散文《冰心与烟台》、散文集《结庐在人境》、报告文学集《中年的船,没有港湾》、文学评论集《写作其实并不难》和《跃动的半岛—胶东地域散文写作论稿》。作品被《散文选刊》《新世纪文学选刊》《海外文摘》《人民日报》《联合日报》《齐鲁晚报》《齐鲁周刊》《中国作家网》等转载和连载。曾获《人民日报》征文奖、刘勰散文奖、齐鲁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奖首届理论奖、山东省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烟台市第十二届文艺创作奖、烟台市第十四届文艺创作奖、烟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主编并策划出版《中国网络作品选》《胶东散文年选》《胶东散文十二家》《胶东优美散文》《黄海散文双年选》《黄海散文精选二十家》《黄海散文百家作品选》《半岛散文家文丛》系列等各种文集、散文专著四十多部。
投稿邮箱:huanghaisanw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