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青未了三月荠菜正飘香齐鲁晚报网
TUhjnbcbe - 2025/1/2 16:52:00

文/惠军明

三月时节,阳光明媚,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时节若在昔日故乡,最适宜挖荠菜了。

好像一夜间被春风唤醒,田间地头,河畔凹地,果园树下,到处都闪现着荠菜的身影。它们或聚集,或零散,睁开迷蒙的睡眼,拂开积压在身上的枯枝败叶,欢呼雀跃比着劲儿生长。

在乡间,挖野菜是妇女儿童的专利,男人们是不屑做的,因为有更重要的生产工作任务在等待着他们。妇女们爱挖野菜,不仅仅是因为挖野菜可以放松身心,提供食材,更源于曾经的饥荒年代。奶奶和妈妈常常给我们讲,那些年月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粮食供应不足,只能用一部分粮食和野菜一起煮饭吃。野菜是饥荒年代的充饥物,不知有多少人靠它们活了下来,因而人们对野菜有深厚的感情。也许因为奶奶和妈妈爱挖野菜的感染熏陶,也许因为收获的快乐和喜悦,也许因为挖野菜过程的好玩有趣,很长一段时间,挖野菜成为我童年的一项重要活动。

春天我常常提着一个蛋笼,拿着一个木耙铁头铲子,跟随着家人出发去挖野菜。走出村庄,便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这时节的大自然阳光和煦,春风送暖,桃红柳绿,麦苗青青,色彩斑斓,美丽极了!田野里流淌着土壤、麦苗、青草、野花的气息,沁人心脾,舒服极了!田野里野菜种类不少,但有的和野草长相类似,寻找目标时需要仔细甄别。乡民挖的主要是荠菜,因其味道鲜美,极易寻找,所以在乡间最受欢迎。故乡荠菜分为两种:叶片呈齿状的、叶面粗糙的,我们小时候称之为“白荠荠”;叶片呈勺子状的、叶面光滑的,我们称之为“勺勺菜”。“白荠荠”较为常见,到处都有;“勺勺菜”主要生长在麦地里,较为少见。“物以稀为贵”,如果能挖到整蛋笼勺勺菜,那是令人骄傲的!

荠菜很接地气,叶子伏地向四面伸展,如同摊开的手掌。它们不计较环境的好坏,生命力顽强,因而田地河沟都有它们的踪影。麦地果园里的荠菜最多,一坨一坨地扎堆,其菜叶嫩绿,新鲜可人。遇到一丛丛新鲜茂盛的荠菜,我们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欣喜异常,快步跑过去,蹲下身来,快速地采摘,生怕它们逃走似的。木耙铁头铲子贴紧地面,破土挑断荠菜的根部,提起荠菜甩甩泥土,将其扔进蛋笼,我们不断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田野里荠菜不少,但有的太小,有的已经开花长老了,适宜做食材的需要人们细细寻找。提着蛋笼,弯着身子,踱着步子,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时而弯腰,田野里这种画面屡见不鲜。小时候我很听话,挖荠菜从不偷懒,每一次去挖荠菜,蛋笼都会被装得满满的。弟弟当时年龄还小,较为贪玩,一会被蝴蝶吸引,一会撒欢乱跑,兴趣不再荠菜上,因而蛋笼常常装不满。提着蛋笼回家,对比鲜明,我常常受到家长的表扬,弟弟不免有些嫉妒。为了同等待遇,于是他便动起“歪脑筋”。夕阳西下,挖完荠菜我们该回家时,他便在蛋笼底下撑起几根木棍,将荠菜撒在上面,伪装成装满的样子。回到家,家长们假装不知,呵呵笑着也表扬他,弟弟得意极了。

荠菜采挖回家,从蛋笼倒出,聚成一堆。奶奶和妈妈仔细挑拣,摘除枯叶,拧掉残根,涮洗干净。荠菜吃法多样,可以当配菜包包子、包饺子,味道鲜美;也可以和其它蔬菜煎炒炸炖,其味清淡爽口;将荠菜和入面中蒸成菜疙瘩,也别有一番风味。

挖荠菜,既活动锻炼身体,又能亲近大自然,还为家人解忧,收获多多,我乐此不疲。随着年龄增长,我长成大小伙,仍然喜欢在春天提着蛋笼挖荠菜。直到有一回,邻居大妈煞有介事地喊:“哎呦,大姑娘去挖荠菜啊!”我尴尬别扭,自尊心受到伤害,从此便再也不去了。但挖荠菜的人生经历,那些鲜活的生活画面,却如何从记忆里删去呢?

(图片源自网络)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

.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未了三月荠菜正飘香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