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和平
初夏探访茂岭山之后,我再次来到这里时已是暮秋景色。走进政法学院校区,顺环山路道前行,登上数十层石阶,就来到茂岭山顶。此时,山风习习,斜阳若影,满目一片姹紫嫣红。山顶立有一亭,名曰“鼎山亭”。山亭四周,苍翠环绕,树影婆娑,一片岁月静好如火如荼。
行走于宜人心境的山间小路上,看着山石叠翠的茂岭山如画美景,曾经的影像风一样在我的脑海中翻腾。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茂岭山光秃秃、灰蒙蒙,乱石嶙峋,杂草丛生,实属一处荒山僻岭。走经山头,少见绿植和树木,遍野空旷,一片荒芜。远看山下,低矮的村落,贫瘠的土地,苍凉之色令人侧目。彼时,秋冬季节,瑟瑟小风劲吹,人不寒而栗。山体半腰处,忽见一片瓦砾山石间,一处坚如磐石的碉堡出现在眼前:碉堡半卧地下,水泥碎石构筑,一侧紧贴山体,碉堡正面有射击口面对山下,犹同恶魔的一双眼睛——。此属“济南战役”国民党守军工事残留不疑……
关于茂岭山的历史传闻,最为打动人心的是70多年前闻名遐迩的“济南战役”。年9月16日济南战役在这里拉开了序幕。茂陵山是济南战役的重要突破口,亦是通往济南战役节节胜利的主(助)攻战场。当年我人民解放军在此与负隅顽抗的国民党王耀武守军之敌展开殊死搏斗,浴火奋战,终获全胜,济南回到了人民手中……
对于七十多年前的那场战役,王耀武在《济南战役的回忆》中写道:“十六日二十四时,解放军发动了大规模攻坚的济南战役。战事以东郊最为激烈,”“十七日上午一时,解放军以榴弹炮及重迫击炮,集中火力掩护步兵直向济南城东郊的屏障茂岭山、砚池山猛扑,与固守该地的十五旅激战甚烈。”“我视为济南屏障的茂岭山、砚池山,经一夜的血战,就被解放军占领了。”
而今,我要寻找的就是这处济南战役遗留的碉堡踪影。在一位校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我来到崎岖蜿蜒的一条山路小道上,在绿树覆盖的山路一侧,被封堵的一座“碉堡”出现在我的眼前。工作人员对我说,“小时候我常来这里玩儿,这里的碉堡、地堡、战壕多了去了。现在都找不到了,早就拆掉了。扒的扒,垒的垒,有的也不好找了。哦,那边小路上好像还有一个,碉堡墙体上有一个大大的射击口。”这话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果不然就找到了一处“碉堡”,但并非是我脑海中记忆的那一处。离此不远还有一座“碉堡”的残存,也不是我寻找的那一处。两个钟点过去了,我来来回回徜徉于此不止两遍,依然不见寻找中的那处“鬼影”。投入眼帘的多是天然无修饰的太湖石堆砌与此的山体,还有校园里秋色正浓的美丽风景。
茂陵山体不大,高不显,貌不扬,历史上却也留有英名和灵气。《续修历城县志》卷六记载,“历城东乡姚家庄西北”“山不高,有五顶,一名五顶茂陵山。”清·历城人朱畹《登茂陵山》诗曰:“茂陵山色好,乘兴独登攀。塔势横烟外,泉声出石间。林深偶狐隐,草曲似龙弯。归去天将暮,闲云一片还。”
茂岭山顶鼎山亭下有碑刻为记:“明重臣太子太保葛守礼,历仕礼部、户部、刑部尚书,尝作茂陵山之游,观五峰如鼎峙,称此山为鼎山,并于山顶构一亭榭,颜之曰鼎山亭。”如此说来,茂岭山的前世今生亦是名人荟萃、风景如画之地。光阴荏苒,时值盛世,今人理当珍惜和发扬光大,可谓善事之举。
目下,绿树丛林,郁郁葱葱,爽风烈烈令人心旷神怡。搭眼望去,满目苍翠欲滴,植被葳蕤茂盛,美丽的茂岭山哪里还有战争遗留的魔影?望着起伏迂回的长廊与矗立青翠之中的“鼎山亭”,我倏然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是否模糊了旧时的踪影;那一座暗藏杀机的碉堡和那战火纷飞下的乱石碎影早已化作城市的记忆,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的谈资。我搜寻着脑海中尚存的记忆,试图从心底深处找回一份迷人的答案和不惑的谜底。
站于山顶林木树丛中,登高望远。山下城区风景依然,高楼林立。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明丽了我的眼睛,更感动了我的心情。茂陵山旧貌新颜,时过境迁,但“济南战役”精神是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与此西南方向,一碧如洗的燕翅山亭亭玉立,层林尽染。两山相望,交相辉映,妆点了“济南战役”之后大美济南的巍峨壮秀。茂陵山、燕翅山携手千古,大爱无声,铮铮铁骨,此彼相守,矗立于济南这片红色的热土。它们是英雄的化身,大写的山峰。
此刻,我立于茂陵山下的石阶前,不尽万千思绪,肃然起敬,仰慕之情再次油然而生。
(图片源自网络)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