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21日讯,年,《北京晚报》架起第一条热线电话,转眼已经过去25年了。从更早的“古城纵横”、“十字街头”,到后来的“百姓”、“现场”、“热线“,《北京晚报》始终有一条与百姓紧密相连的连心线。
热线来历
头版的“豆腐块”回来了
“都是快30多年前的事了,记不太清楚了。不过,要说‘十字街头’就不得不提到‘古城纵横’。”
原北京晚报群众工作部老主任候世琴回忆:北京晚报复刊后,在头版开办了“古城纵横”,豆腐块大小的栏目,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
“学校门前的道路,一到雨天稀泥满地,只能脱了鞋光着脚走……给孩子刚买的新衣服就掉三个扣子……”家长里短,生活锁事,社会上的歪风邪气,老百姓都喜欢在信件跟晚报说。来信多如雪片,拆信、读信、分类、筛选、核实、修改、定稿,日复一日。最多时一天两三千封,记者、编辑只要没事都去四层帮着拆信,即便是这样也看不完。
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古城纵横”从头版上消失了。可老百姓还是念念不忘,总在不知不觉时提起它。
年的6月1日,《本报设“十字街头”热线专栏》,北京晚报头版上一条不足字的消息引来了无数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