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瑾华
有网友说,发现黄孝阳,就像鱼发现了水。
也有网友说,黄孝阳的小说,最好的读者是那些“高智商的非典型理科生”。
作为一个拥有罕见的写作意志的70后小说家,黄孝阳把任何一次写作当作一场极限运动。在他的小说里,似乎找不到边界。
黄孝阳自己说:我来过这个地球。也生活在计算机算法已经破解了畅销书密码的当下。
“我近年来写小说,基本上是抱着写出新东西的态度。新的结构,新的思想,新的语言。不求毕全功于一役,但务必要有一点新。这很难,但难才好玩。”这是黄孝阳对自己的挑战。
在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的钱报读书会上,黄孝阳向我们打开了他笔下的世界,比如——
博尔赫斯般诗意的小镇,红色土壤,奇怪的树,还有岩石质地的小旅馆。
在如梦似幻的夜晚里,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为他讲述了一个充满神话、科幻色彩的奇特故事:她曾是这个星球上最美的女人,她的细胞被克隆出无数个子体。漫游茫茫时空,她只为了找到这个帮她理解了爱的男人。
这几乎是一个用新技术重新装配的《聊斋》故事。无数暗伏的情节互相撞击。这是一个卡尔维诺般的旅人独行的夜晚,也是一个唐传奇一般怪诞、优美而不可解的夜晚。
他向读者侃侃而谈这本很科幻的小说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夜晚》。读书会嘉宾、著名作家、浙江省作协主席说:黄孝阳的小说,让我们换一个维度看世界,或者说,换一个维度理解这个世界。
周六下午的现场,一位特别对理工男心向往之的文科出身作家黄孝阳,和一位建筑专业理工男出身的作家艾伟,两位男作家从文学出发,从人工智能时代出发的你来我往,奇思妙想,也颇有这个时代的意趣。
AI时代到来了,小说何为?你又将以中国当代小说中,看到怎样的新世界?你和正在思考AI的作家,会产生怎样的碰撞?
在钱报读书会开始前,本报记者与黄孝阳进行的一个对谈——
钱江晚报:读你的小说,会不会有人以为你是理工男出身的?
黄孝阳:是有读者觉得我可能是理工科出身,我让他们失望了。若有下辈子,想做理工男。
我对理工男有一种迷之崇拜,这有几个原因,严肃点说,即,“互联网,这种建立在数理语言基础上的工具理性,正在基因层面改写着人这个物种的密码,在重新谱写关于人的一切……今天这个现实变了。我们能吃饱饭了。为什么能吃饱?有两个最主要的引擎,一个是市场对资源相对高效的配置,另一个就是科技增长发的红利。这两个引擎都根源于工具理性。这迥异于文史哲的那种人文思维体系。不是区别,是迥异。是金庸小说中气宗与剑宗的区别。过来气宗说了算;现在剑宗一点点把对人类社会的支配权篡夺过来。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是一个由工具理性建构起来的现实,大数据时代等概念都是它的投影;那个不断循环的古典家园已然消失。”
另外让我觉得特别苦涩的一点是:理工男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步步前进,积跬步以致千里,我们才有了眼前这个广袤壮丽的现实,又或者说中国改开四十年的成就,除了全球产业链转移、制度红利、人品红利等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工程师红利。但文科男,真是在一个不断推倒重来的轮回里,到今天,不少人对于那些基本伦理观、生命观与数千年前的古人相较,没有一丁点改变(进步)。
钱江晚报:作为纯文学写作起步的作家,最近是否有意到科幻小说的领域去插一脚?你是什么时候尝试写科幻小说的?
黄:我不喜欢纯文学与科幻小说这种简单粗暴的分类。
李敬泽先生在批评我写的那本《众生:迷宫》时说,“他的小说用了科幻的方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是‘拟科幻’,也许不大符合大众趣味,但能够看出,某些新的看世界的方法、新的艺术逻辑正在生长。”
众生系列我写了两本,还有一本是《众生:设计师》,是一个以人工智能为背景的小说,14年写的,还拿了一个《钟山》文学奖,但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幻。
众生系列还会继续写下去,大约会有四五本书的体量。这个系列我推荐读者看一下,需要点耐心,但是值得的,是从舒适区到深水区。
钱江晚报:你对“人工智能”进入当下中国作家的小说世界有观察吗?你看到了什么?作家们有义务对此做出思考,并且将人工智能请进他们的小说世界吗?
黄:我有个朋友叫王十月,得过鲁奖,近年写了一批相关题材的小说,在人文社结集《如果末日无期》,卖得不错,最近又有重版加印。还有很多写作上的朋友都有这方面的试水与探索,多半是男性,女性少。可能是因为男性更迷恋科技感、更关心一些哲学的基本问题(比如人的定义)……以及他们少做家务有关吧。
我总觉得人既然看见了这个数百亿光年的宇宙(这种看见一定有一个我们还不能理解的原因在里头),人工智能极可能是我们踏上星辰大海的伙伴(助手),也许它会成为一个新物种——我们会因此成为神,成为造物主。
作家倒不是一定有义务去对此做出思考。
作家有很多种,门罗就写一个小镇里的那些人际关系也挺好的。人只能做他渴望做的事,非如此不可。
钱江晚报:说说你最喜欢的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它们给了你写小说的灵感吗?
黄:我写《众生:设计师》就是因为看了《云图》这部电影,看完后我在微博里说我也想写这样一个结构的东西。
我喜欢的科幻电影太多了,受启发也多。
首先要说的就是《黑客帝国》,二十年前我还在一个小县城时就有幸在一台二十英寸的彩电上看到它,电影对“缸中之脑”思想实验的影像呈现真是太酷了——还有它对“子弹时间”等技术层面的开启,完全是另外一个维度的打开。
谈论我喜欢的科幻电影与小说,需要几本书的体量。最近刚看了一个小成本的《升级》,也挺好的。
对了,必须推荐《黑镜》系列,我一直很想做出这种东西,剧本不是问题,就是钱的问题。
钱江晚报:你说看到过一篇比特币的文章,然后觉得这才是当代小说要处理的现实之一,当然在中国比特币交易是禁止的,但是不可否认,“比特币矿工”这样的人群,虽然是个很小的小众人群,但他们的人生会让人好奇,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值得这个时代的一些研究者去探究一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