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晚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大城市给了你漂泊感还是归属感齐鲁晚报网
TUhjnbcbe - 2025/2/27 17:45:00
北京最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

近日,颜如晶在某节目中表示,“七年前选择开始我的北漂生活,独自一人带着勇气来到了这座城市。当时的我,有不安,有彷徨,是朋友们给了我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因为这也让我拥有向前奋斗的动力,让我懂得了久居他乡便是故乡。”青年白领们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大都市经历了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何处安放的青春”的落差与迷失,可每天仍然有无数年轻人从家乡漂向这里。在“北上广深”与家乡之间摇摆,在庸堕与奋进中徘徊,究竟应该向北还是向南?应该离开还是留下?什么样的生活才更适合我?在这座城市生活了数年,陪伴我更多的是空虚感,还是熟悉感?

《欢乐颂》剧照,图文无关

如同深圳这座城市,作为中国的改革之都和开放之都,用四十年的时间,诠释了中国人的智慧与能力。然而从制造之城到金融之城的转变过程中,深圳包蕴着新移民和异乡人的多少梦想,又将裹挟他们去往何处?著名作家邓一光在新作《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中写道:“我们都希望在日后宣称自己真实地生活过,不敢稍许松懈。害怕一旦松手,面前一片荒芜。”这座赤裸城市有一千三百万人,面对这座城,无数的人爱它、恨它、渴望它、逃离它。他们在这里寻找、失去,祈祷、迷惘,在这里获得回报,也被这里伤害。问题学生、高级厨师、厂妹厂仔、景观设计师、程序员……作家不止探讨了“深圳故事”,更是在拷问除了城市生活之外的其他可能。这本“深圳故事集”用12幅“深圳写生图”,写出了漂泊在深圳的12段人生。

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节选)

邓一光

腊月二十八早上起来,德林打了三个电话。他其实不想打那三个电话,但不打不行,不打说不过去,就打了。

打第一个电话的时候,德林很紧张。打第二个电话的时候,他就不那么紧张了。到第三个电话,德林觉得没有什么。有什么呢,不就是打个电话吗?

“票没了。”接线员不高兴地说,“八百万外来人口抢票,你早干什么去了?”

德林三天前就打了,子夜时分开始打,但电话打不通,打通了票就没有了。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德林每天都打政府指定的春运订票热线,每天都没订上票,这就是他的运气。

二十八,打糍粑。今天家里打糍粑了。德林没有买到回家的车票,糍粑只能由家里人打。其他恩施的老乡已经走了,或者决定不走,就留在深圳过年,只有德林没有着落。德林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他应该回去看看老母亲,还有老婆细叶和两个女儿。她们都老了吧?或者长大了吧?但他买不到车票。

同村的丁绍根是腊月二十五走的,就是德林开始打订票电话那一天。年后用工荒,找工不难,丁绍根在华强北送外卖,不怕辞工。他叫过德林,是搭一辆恩施老乡刚买的车,路上不住店,带几个面包,一瓶水——盒面的味道重,那样一车六个人非憋死不可——一个人只出六百元油钱,加上面包和水,不到六百二十元,很合算。

二十五,磨豆腐。但德林所在的公司不磨豆腐,员工要走算辞职。德林的公司在万象城,工作是按《劳动法》的条文签合同,用工方代交社保医保,每月薪水能到手一千九百块,挣钱多,找这样的工作不容易。德林觉得不辞为好,他想坚持到大年三十,到那天他再请年休假。

德林的母亲七十三岁。七十三,八十四,但母亲还没到咽气的时候。德林的哥哥在监狱里服刑。他老是把自己弄到监狱这种地方。上一次是工业电缆,这一次是群体事件。嫂子在哥哥第三次服刑后离家出走,跑来深圳投奔德林,让德林给她找份工作。

“宿舍里有电视、周六日双休、能积分入户那种工作就行。”嫂子指示德林说。那以后她就改嫁了,彻底摆脱了贺家,不再需要德林救济。

德林不光有哥哥,还有个姐姐。姐姐不断犯癫痫症。她的丈夫去山西背煤,以后就失踪了,再也没有出现,不知是借故逃婚,还是人被埋进小煤窑里,没法出现。

幸亏哥哥和姐姐没有生孩子,他们生孩子真是犯罪。但母亲不那么想,母亲等着贺家的孙子,她不会咽气。

母亲跟德林过。不是跟德林,是跟德林家。老婆细叶一直在埋怨,但也没有提出离婚。德林在深圳工作。他不像大多数外来农民工,在关外的流水拉上吃工业废气。德林能挣钱,每月薪水近两千,这和监狱哥哥癫痫姐姐有本质的不同。德林和细叶还有两个孩子。大的争气,考上了咸宁医学院,念护理大专班。小的上初中,成绩平平,迷恋电视选秀节目,迷到每天夜里在梦中泣不成声。

“今天又没买到票。”德林在电话里对细叶说。

“大女问,今年的学费能不能一次交齐,问了好几遍。”细叶说,一边背过身去大声喊着什么,电话拨通的时候她正在骂谁。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考得怎么样?”德林问。

“她没说。她带了一个孩子。”细叶说,“别乱想,不是她的。也不是保姆。给人家辅导中考课。她说三十才回家。她问回家能不能拿到学费。她说的是全部的学费。”

“她应该回家帮忙打糍粑。”德林不满意。

“二女问你给她买了‘爱疯’没有。”细叶没有接德林的茬,“‘爱疯’是什么?她够疯的了,你不要再宠她,疯上房我够不着,够着了也拉不下来。她说,要是排不上队,山寨也可以,先凑合着用,明年再换。山寨在哪儿?你不是在万象城吗?”

“不是‘爱疯’,是iphone。她要那个干什么?她当她是谁?”德林说。

细叶没有理会德林的话,急着说别的。基本上是管委会追账和家用的事情。

村里搞新农村建设,毁田盖了一色新房,德林这种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属于强行入住户。家里第一批就搬了,钱交了一部分,剩下的催得厉害。家搬了,过去的那些旧家具没法搬,用了几十年,一搬就垮。家里人睡地上,包括七十三岁的母亲。德林的母亲非要做白内障手术,家里根本没有钱,她就闹着要去女儿家。

“一个羊角风,加一个睁眼瞎,你妈想干什么?你妈还嫌你们贺家丢丑没丢够?”细叶一直说“你妈”,嫁到德林家十九年,没改过口。

两个人说了很长时间,说得德林心慌。德林挂了电话,喝了一杯茶,去上班。德林到万象城工作以后学会了喝茶,虽说茶叶都是捡公司高管们丢掉不喝的,这个习惯还是不好。

母亲问他们是不是决定不再生了——生儿子了。细叶为账单和家用烦心。大女儿担心今年的学费能不能一次交齐。小女儿只关心新年礼物。总之,家里四个女人,没有人问他什么时候回去过年。

上午公司管理部开会,讲过年期间“五防”的安全问题,万象城管委会方面的惩罚标准很严厉,公司也一样。下午下班前,管理部统计过年期间坚持岗位的人头。部长宣布,回家过年的员工,年后重新聘用,能不能聘上,看职数情况。就是说,过年离开的人,年后回来有可能聘上,有可能聘不上。

......

推荐阅读

★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邓一光的深圳故事集

★12幅“深圳切片”,异乡人与都市漂泊者的追寻之书

★改写深圳文学成见的“现象级”写作!

★为什么留下?又将去向何方?寻觅的不只是容身之处,更是心之所归

★他像波德莱尔漫游巴黎一样观察深圳——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他者,每个人都在与生活进行持续对抗和艰难和解。在光鲜的城市外表与日常生活的张力之下,书写人性的丰饶与伟大。

本书是当代作家邓一光的深圳故事集。12幅“深圳写生图”,12种不同身份,12段奇遇人生,探索着这个城市独特的灵魂与质感,也开掘出当下城市写作的深邃与宽广。问题学生、高级厨师、厂妹厂仔、景观设计师、程序员……这座崭新的城市,究竟包蕴着新移民和异乡人的多少梦想,又将裹挟他们去往何处?

邓一光,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我是太阳》《我是我的神》等十部,中短篇小说集《怀念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狼行成双》等二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郁达夫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杰出作家奖、国家图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入选《收获》文学年度长篇小说榜、《当代》文学年度长篇小说榜、中国小说学会年度长篇小说榜、《亚洲周刊》全球华人十大中文小说榜等重要文学榜单。现居深圳。

微博多家大v转发推荐,累计阅读量突破50万次!

新书首次下线分享会即将在京举行,作者亲临现场,多位文学大咖出席助阵!

切片深圳,折叠人生

——邓一光《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新书发布会

读者招募

活动嘉宾

邓一光

潘凯雄

孟繁华

李壮

活动时间

年3月28日(周日)10:00-12:00

活动地点

新华书店(城市书房)

活动地址

北京西城区北礼士路号7号楼

主办单位

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华书店(城市书房店)

活动介绍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邓一光像波德莱尔漫游巴黎一样观察深圳。用12张“深圳切片”着意展现深圳的城市风貌与生活在那里的人。在他的笔下,有修车工人、流水线工人、保洁工人,也有问题少女、瑜伽教练、音乐老师、高级技术人才。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构成了深圳这座城市的众生浮世绘。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和经验样板,也是全球化在中国大陆的缩影。人们习惯性把深圳当作市场经济模式提供者,但同时仍然戴着“文化沙漠”的旧帽子。邓一光居深10余年,书写了50余篇“深圳系列”小说,改写了深圳文学在人们眼中的成见,被当作“现象级”写作。

本次活动为邓一光《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的首场新书发布会,特别邀请邓一光做客北京新华书店城市书房店,共同探讨城市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探讨城市写作的深邃与宽广。

豆瓣现已开通新书页面,欢迎访问主页点击“想读”!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城市给了你漂泊感还是归属感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