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宁晚报
南宁市以“信用南宁”建设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建立监管“全链条”为企业发展赋能增效
■本报记者韩沛通讯员吴奇宇
南宁市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持高位推动、夯实基础、创新应用,以“信用南宁”建设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效显著。
南宁市列入全国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名单;在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位居全国第十名,获得全国信用监测排名进步前十名荣誉;全国首创电子诚信卡模式荣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点赞及第三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广西自贸试验区首批自治区级制度创新成果最佳实践案例。年,南宁市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获评“优秀”,是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城市之一,登记财产、政务服务指标获评“全国标杆”。
打造信用平台 构建信用南宁“一张网”
加快打造“信用南宁”,强化顶层设计是重要前提。南宁市率先在全区启动信用立法调研工作,完成立法项目建议书,列入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出台一系列专项领域信用、优化营商环境管理文件,相继在建筑、房地产、医保、交通运输、商务、金融、文化和旅游市场、粮食和储备、国有土地招拍挂等44个领域出台信用制度,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平台是夯实信用基础的关键。南宁市搭建全市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具备高效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信用修复、信用查询、信用承诺、联合奖惩、异议处理、信用评价、信用应用等一体化功能,构建信用南宁“一张网”。平台开通部门用户账号个,实现数据报送直达、疑问数据及时反馈、归集处理实时掌控,累计归集信用信息约21亿条,今年内新增信用信息2.38亿条,累计和新增的数据量均位居全区第一,为信用应用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年、年南宁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连续两年荣获全国“标准化平台网站”“示范平台网站”称号。
破解堵点难点 建立信用监管“全链条”
南宁市聚焦流程再造,破解堵点难点,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信用监管“全链条”。
年以来通过事前信用承诺监管平台在线签署信用承诺书份,全市累计签署信用承诺书.36万份。例如,在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中创新推出“承诺办”,目前共有个行政许可事项纳入承诺审批,已与个市场主体签订事前信用承诺书;率先在广西将告知承诺作为“拿地即开工”改革的重要抓手,全市已有个项目按该模式取得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围绕事中监管环节,南宁市大力推广“信用分级分类+双随机”监管模式。全市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已覆盖食品安全、建筑施工、交通运输、中小企业、税务、司法、金融、社会组织等40个领域。
围绕事后监管环节,依法依规开展信用惩戒,做到“逢办必查,逢报必查”,累计查询信用记录.7万次,在招投标、金融、海关、税收等多个领域实施联合惩戒。
释放信用红利 提升全社会“获得感”
南宁市持续拓展应用场景,于近期完成《南宁市诚信卡管理办法》修订,拓展自然人激励措施达到17项、法人激励措施达到12项。
年,南宁市在全国首创电子诚信卡并在“爱南宁APP”上线使用。诚信卡涵盖自然人和法人两种类型,设置的14种类诚信标志包括道德正义、行为准则、职业操守、社会公益、商业经营等方面。持卡的自然人、企业在交通、旅游、医疗、图书借阅、健身、行政审批、金融贷款等7个领域中可享受优惠折扣、免交押金、绿色通道、容缺受理、优先便利等激励措施。截至目前,累计17.8万人次享受激励措施。
南宁市创新“信用+金融”模式,建设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对接水、电、煤气、物流等企业数据,深入推进涉企信用信息与银行的共享使用,结合南宁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数据,构建企业信用全方位报告,实现企业信用跟踪预警。
此外,南宁市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信用园区”“信用商圈”,将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嵌入商圈、园区管理,建立市场主体诚信档案,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推进“惠民便企”信用应用场景建设,有效地激发市场活力,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