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黄莺/文俞跃/摄
淳安汾口镇祝家村,建村至今已有将近年历史,村庄坐落在汾口镇中心附近,村庄对面就是如今的汾口古玩一条街。
一进村口,看到写着“九姓共融,民风和谐”宣传语的墙。
祝家行政村由祝家、晏公庙、团源、李家庄四个自然村合并,有9个姓氏。
最早来的是祝氏,迁居时间大约是十五世纪初期,祝诚从遂安本基坞迁居贤山双定庄,从此此地就成了祝家村。
一
光裕堂,是祝氏的家厅。
站在光裕堂的门口仰视这座家厅,会觉得这里既古老又崭新,家厅的门脸就有这样一种矛盾和统一的气质。
古老,是因为两块匾,一块在大门上,一块在大厅上。
大门口的这块写着“进士”,这是大清乾隆十一年仲春,由族人祝华国赢得的殊荣。
大厅这块写着“状元及第”,这位状元叫祝染,据说出在唐文宗年间。
两块匾说明了这个家族的绵延不绝和家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相比之下,家厅就显得很“新”,不仅柱子、屋梁、牛腿、花照、油漆看着都是新的,就连厅的格局也觉得很新,这里没有通常家厅进门常见的天井,大厅也直接变成了一个偏现代的舞台。
二
在光裕堂里有石刻的《祝光裕堂志》,讲述了这样古老又崭新的矛盾感的由来——光裕堂曾经数次修建。
光裕堂初建于明代,大约年。
再次重建于康熙年间,这一次因为遇到了建筑材料被白蚁蛀蚀,又没有力量重新买建材,家厅修得比较简陋;到了乾隆年间,家厅因为飞蚁侵蚀,不得不再次重建,并扩建了后堂。
到了咸丰年间,“洪、杨之乱,兵戎相劫,遭火灾焚烧,成了残缺不全的破厅”,家厅在太平天国时期没有逃过兵火之灾。
祝家的先人奋力维修使之延续至今。最近的两次大修,一次是年,村两委和村民将破败不堪的光裕堂重新大修,换大梁和大柱;另一次是年,村两委又一次对大厅进行了全面修缮,新买了花雕,换了新瓦。
这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虽有着年历史却面貌崭新的光裕堂。
三
比光裕堂“一波三折”的修建史更值得感慨的,是祝氏一族的故事。
祝氏最先定居遂安是在北宋宋神宗元丰年间,当时的祖先祝细贰来到了杨旗坦本基坞这个地方。几代繁衍联姻,家族逐渐昌盛,人丁兴旺,据说到南宋末期,本基坞的祝家人已有近千人,也出了不少有文化有官职有担当的人。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祸从天上来,这个几乎毁家灭族的祸事被称为“咸淳之祸”,在很多祝家家谱的序也被称为“掀帘之祸”。
说是南宋末年,祝家有女嫁给了歙县札溪(今淳安中洲镇)的提督吴梦说,生下一子吴思义。咸淳八年,吴思义被招为驸马,娶了宋度宗的妹妹。
咸淳九年,驸马吴思义带着公主回老家札溪省亲,祭祀先祖。
本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好事,却祸福相依。
当时,吴思义的外祖父祝纪保带着族人去村外一里地迎接。乡野之人如何懂得皇家规矩,径直去掀公主的珠帘,有人说就是想看看公主的样子,有人说是想请公主喝口水。公主受惊,愤怒异常,随行人员当即抓捕祝氏族人问罪。一时之间,本基坞的祝家人纷纷外迁,隐姓埋名,藏了起来。
燕子筑巢一般,一代代发展起来的本基坞祝家村,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再往后,不过只过了一年,咸淳十年,元兵南下,南宋皇室一路南逃,有说法吴思义最终死在了崖山一役。
对于祝家,祝纪保的儿子祝百寿躲过大祸,之后子孙代代相传,一直到明朝永乐年间,祝诚这一脉迁居到现在的祝家村,生活至今。
据说,祝氏先人在“咸淳之祸”曾受到汪氏庇护,因此祝氏告诫后人“世不欺汪”。
四
家族传承不易,传承的不仅有人,还有族谱。
在祝家村新修的宗谱里,咸淳之祸后,族人飘零,族谱失散。重新修谱,把祝家的根找回来,对子孙后代有一个完整的交代,是很多祝家人毕生的愿望,也为之耗费了毕生的心血。
在重修的祝家族谱中,留下不少序。一代代人不断修谱,希望“前有所承,后有所因”,请了不少遂安当地的名士来为家谱作序。
这些看过祝家故事、为族谱作序的人,很多都大名鼎鼎。
比如万历年间,赤川口余家的余乾贞,曾写《川北祝家谱序》,感慨祝家的波折,以及后人修谱不易。
比如清乾隆年间,祝家考中进士的祝华国,曾在《纂修川北贤山家谱序》中感慨自己家族跌宕起伏的命运,更感慨于先祖们为补齐咸淳之祸后丢失的族谱而付出的努力。他写到,祖先祝配思通过家里老人们的口述和记载,跋山涉水寻找祝家人的痕迹,翻找旧族谱的记录,像破案一样溯源家中每一支的记载,唯恐出了差错。
在祝华国之前,祝氏的族谱,曾有四个族人为重新修谱出过大力,他记载着:“祝氏之谱,一修于配思公,再修于念亦公,三修于汝谅、汝章二公。”
乾隆年间,遂安大族义门毛家的毛鹤龄、毛绍睿也为祝家的族谱写过序;到了光绪年间,当地义门毛家和川南郑家有名望的人也为祝家修谱写过序。
可见祝家对于修谱这件事情的看重。
如今,如果你去祝家庄,你能看到村中新修的谱,这份家谱非常特殊,不仅仅是祝家一个姓氏的家谱,而是整个祝家庄九个姓氏的族谱,有各个家族的发展轨迹,也有家规家训。
祝家的老人们说:祝家是吃过苦头的家族,也是受到过庇护的家族,所以特别懂得仁和善德才能发家,睦邻友亲才能家族昌盛,所以不会因为是村里的大姓就欺负小姓,而是期望和和气气过日子,大家一起把日子过红火。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淳安县汾口镇联合出品记录一镇一村的文化根脉
“汾口寻根”系列文化报道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