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年老院,雄姿勃发。作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急救、康复于一医院、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医院,医院的学科建设、技术水平不言而喻。各科室有哪些亮点?近年来推出过哪些高精尖技术?在医疗服务提升方面又有哪些新举措?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探科烟台山”栏目将带您揭秘百年老院乘势而上、拓路前行的“杀手锏”,以期加深大家对医院的了解、有效助力烟台市民高质量就医。
记者孙淑玉通讯员栾秀玲张国杰
在细如发丝的血管和神经间“穿梭自如”,以精湛的技术“手”护一个又一个患者,随叫随到已然成了医院东院手外一科主任于胜军和他团队的习惯。在显微镜的方寸间精雕细琢,他们为患者保住的不仅仅是残肢,更是正常生活的希望与动力。
技术无上限,在显微外科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于胜军和团队在臂丛神经修复、舟状骨骨折术式创新以及保肢“取材”等方面精益求精,正是他们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努力,才为更多患者寻得了新的生机。
精雕细琢,是他们对患者最尽心的守护;团结协作,是他们为患者护航的基础;不轻言放弃,是他们对患者最好的承诺。作为烟台市首个开设手外科的科室,因为这份全心全意的付出,医院这群“手”护者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和家庭的认可。
于胜军(左一)和团队在进行病例讨论分析。
精益求精:
在精雕细琢间
不断探索技术创新与发展
35年前,毅然跨入骨科领域的于胜军从没想到自己有天会“以手护手”。从医之初,他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掌握更多专业知识为家人的健康护航。年从部队转业来到医院工作后,随着骨科分科越来越精细,他和手外科开始有了不解之缘。
“医学的魅力就在于永无止境,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赶上学科的发展。”年,找到自医院指派到上海医院手外科进修,师从全国著名臂丛专家顾玉东教授,专门学习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学成归来后,他开始着手臂丛神经相关治疗。年前后,结合车祸、机器挤压及工伤等伤情特点,于胜军和团队开始尝试健侧C7神经根移位用于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这种手术方式不仅能有效弥补神经缺损,还能大大促进胳膊屈伸功能的恢复,让患者受益良多。
一方面受临床需要驱动,另一方面从未放弃过主动学习,于胜军和团队在精进技术方面的努力从未停止。腕舟骨骨折是腕部骨折最常见的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常由间接暴力致伤,传统手术方式采取背侧入路进行手术,这样不仅会造成舟骨本身血管损伤,术后留下长长的疤痕也很影响美观。考虑到患者的实际需要,年前后,于胜军带领团队创新地从掌侧切口进行手术,国内第一个应用桡动脉腕掌骨瓣,不仅有效地促进了骨愈合,还更好地保证了腕部功能的恢复,取得了立竿见影的临床疗效。凭借在这方面的努力,医院手外科团队获得了年的烟台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保肢方面,于胜军带领团队创新采用外踝前静脉网成功移植修复手掌掌浅弓缺损,解决了因掌浅弓损伤缺损而缺乏合适替代材料的临床棘手难题,让患者重新拥有了完整的左手。这在国内实属首创。
45岁的陈先生因此受益。工作中因机器操作不当,陈先生整个手掌被搅入机器中,造成爆裂性损伤。医院时,陈先生的手早已鲜血淋淋,五个手指全部断裂不说,血管和肌肉也损伤严重,随时面临截肢的风险。疼痛难忍,陈先生强烈要求截肢。但考虑到其年纪尚轻且有断肢再植的希望,反复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后,于胜军决定带领团队尽力一搏。
团队所有人员齐上阵,一组医务人员进行清创,一组人从足部取外踝前静脉网,一组医生负责取皮瓣,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奋战十个多小时,终于成功为陈先生保住了五指。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陈先生已顺利返回工作岗位。
像这样的例子,在医院东院手外一科不胜枚举。精雕细琢间不断探索技术的创新,并致力于推动科室的长足发展,于胜军和团队的每一点探索与进步都直接让患者和家属受益。也正是因为这份进取与用心,他们赢得了越来越多患者的信任。
于胜军和团队正在查房。
团结协作:
以团队之力
为患者守住残肢再植希望
毫厘之间见真功。悄无声息的手术室,无影灯下透过高倍显微镜灵巧地缝合比头发丝还细的血管和神经,一坐往往就是半天或者一整天,这是手外科工作的常态。相较于其他外科手术,手外科的手术既精细又复杂,对医生的技术与耐力有着更高的挑战。
与此同时,断肢再植的难度也不言而喻。不仅要在显微镜下把离断的骨骼、肌腱、神经、血管吻合重建,还要与时间赛跑,在保命的基础上尽量为患者保肢和保功能,压力可想而知。
“既要坐得住,又要有能接受挑战的毅力,二者缺一不可。”在于胜军看来,每一台手术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尤其是复杂的多指离断手术更需要团队间的有效协作。从医生间的不同分工到麻醉、手术室等相关科室的配合,缺一不可。只有依靠团队每位成员的力量,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努力,才能为患者争取最好的手术效果。
也因为团队的这份向心力和凝聚力,于胜军带领手外一科不断向“不可能”发起挑战。旋转撕脱离断伤曾是手外科的手术禁区,因手术时间长、难度大,对医生的技术有着极高的挑战。但关键时刻,医院东院手外一科六位医师接力,不间断手术,历时17小时,为一位四指旋转撕脱离断的患者成功完成了手术。
这位患者在工作时不慎被机器绞伤右手及前臂,导致右侧上肢毁损性离断,大片组织缺损,血流不止。事发后,医院接受了简单处理便被送到了医院。结合患者病情,医院东院手外一科医师被分成了三组,六名医师同时上台。徐俊涛、李英负责创面清创;于胜军、马振杰负责切取双足背静脉网,分离双侧股前外皮瓣;付胜强、李晓负责血管及皮瓣的吻合,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显微镜下吻合断裂及移植的28条血管逐一被修复。经过一夜的努力,患者的四根手指成功被接了回去,血运逐渐恢复,离断四指及移植皮瓣组织成活情况良好。
这份各有所长、协同作战的基础是团队梯队建设完备。多年来,医院手外一科注重“传帮带”,从每一台手术的清创、吻合、缝接,到针对每次随访发现问题的复盘、总结,潜移默化间,年轻医生就完成了各自的成长。同时,于胜军鼓励、支持年轻医生外出学习进修和参加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会议,紧跟学术发展的前沿,不断推动手外科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科室内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通过定期进行病例讨论和分享,大家彼此了解与增进,为日后的默契合作奠定了基础。
“虽然不一定能保证患者十全十美,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尽量帮患者保功能。”在于胜军看来,只有把患者时刻放在心里,才能在关键时刻为患者保住残肢,助他们找到再植的希望。
于胜军(右一)和团队正在查房。
永不言弃:
凭耐心和毅力
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在于胜军和团队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轻言放弃这一说。很多时候即使患者和家人都已经绝望,他们依然还想为患者尽力一搏,不为别的,只希望能帮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有重新织就美好人生的可能。
“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不会轻易放弃。”在手外科工作多年,于胜军亲眼见过很多悲剧的发生。有患者或因挨不过术前的疼痛或迫于经济压力,在有可能断指再植的情况下选择截肢,因此抱憾终生。也有患者因错过了断肢再植的黄金时间而导致身体残缺,无法正常生活。而每个患者的背后都至少牵扯两到三个家庭,这些深深刺痛着于胜军,也激励着他不断努力,为患者找寻更多希望。
精进技术只是一方面,于胜军和团队的付出还体现在很多其他方面。在手外科,手眼协调性直接关乎手术的成功与否。为了保持显微镜下操作的精细与快捷,于胜军逼着自己苦练左手的协调性与灵巧度,从吃饭、写字到抓握,在他的带领下,“双手开工”已成为手外一科年轻医生的共同目标。在工作之余,于胜军和团队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转眼珠。别以为这是在搞怪,这样持久的锻炼只为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术中能迅速发现断裂的血管、肌肉和神经。
“一截都不能少”是手外一科大夫想努力为患者守住的底线。在于胜军看来,医生是个“从善”的职业,哪怕再苦再累、希望再渺茫,他和团队都愿意尽力一试。守得住寂寞、扛得起压力,正是这群全心全意的“手”护者的坚持,才让很多患者和家庭重回“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