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人韩少功曾是文学湘*的一位主将,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下海南后成为海南文学的旗手,他创作了一系列文学经典,对新时期文学产生重要影响。年左右,韩少功在他曾经作为“知青”下放的汨罗乡下建屋,像候鸟般每年大半年在此耕读写作,过着田园生活,当地乡民亲切地称他为“韩爹”。《马桥词典》、《山南水北》、《暗香》、《日夜书》等佳作都是在汨罗乡居时完成。
长沙晚报创刊50周年时,韩少功先生在晚报纪念特刊上写了一篇名为《用心又用脑》的文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长沙晚报、韩少功先生都迈入花甲之年,再与晚报记者对谈时,他又有怎样一番心境呢?
1小学时就订阅长沙晚报那时(小时候)的长沙晚报纸色**的,除了报道时*和社会新闻,还有文艺和科普版面。
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沙人,韩少功先生在《用心又用脑》一文中曾回忆,最早接触长沙晚报是因为小学教语文的曹老师。
“她特别重视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每人订一份报纸,每天还在课堂上拿出几分钟,挑一两位同学来说说报上的事。这样,我就成了长沙晚报的儿童订户。那时的长沙晚报纸色**的,除了报道时*和社会新闻,还有文艺和科普版面。”
十年后,他补充了更详细的细节:“记得当时长沙晚报的副刊很活跃,发表过知青作者朱赫、龙小梅的作品。他们在江永的生活让我好奇,印象也很深。后来我遇到朱赫时还说起过这件事。”
韩少功先生最早在长沙晚报发表文章是在20多岁时,他还记得当时发表的一些文章以及背景和在亲朋中的反响。上世纪70年代末,身为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现湖南师范大学)学生的韩少功,与何立伟一起联合爱好文学的同学创办了在长沙地区小有名气的朝暾文学社,当时在长沙晚报发表过不少文章。
长沙晚报成了我遥望世界的窗口,成为我人生轨迹的最初路标之一。
年,韩少功赴汨罗插队务农,直到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在离开故乡长沙的十年间,这个年轻人常常在田间地头怀念长沙的一切,包括臭豆腐、刮凉粉、天心阁、爱晚亭、烈士公园等,当然也包括长沙的报纸。
“我的一位老同学也是长沙晚报的铁杆读者。他后来在溆浦、南宁、桂林等地工作,不管到了哪里,总要订一份长沙晚报,据说至今还是桂林市唯一的长沙晚报个人订户。有一次,大概是发行环节出了差错,他发现有两期报纸没收到,就拜托老同学去报社交涉,一定要把缺了的报纸补回去。我不知道最后补了没有。其实报社不但应该补,还应该大奖——这样狂热而忠诚的读者哪里去找?”
2给家乡报刊投稿有“复命”的味道报纸如人,人是要有灵*的,这个灵*就是对社会公众的关切,是一种精神品格和文化水准的坚守……
作为老读者和老作者,在韩少功眼里,早期的长沙晚报版面较为呆板和拘谨,有些老气,像一个见多识广的老外婆。
十年前,韩少功曾感慨地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自己有了皱纹、胡须以及白发,但这张报纸流光溢彩,倒有了青春少女之态,似乎自己与她在时间通道里相互逆行。
“眼下,我依然是报纸的读者,还是报纸的作者,与报社里很多编辑和记者成为朋友,见证了长沙晚报在新时期的再造和新生。作为他们的同行,我深知新闻出版业在市场竞争之下的难处,但我仍然相信,报纸如人,人是要有灵*的,这个灵*就是对社会公众的关切,是一种精神品格和文化水准的坚守……”
十年后,他对长沙晚报对天涯海角的湖南籍作家追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