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在成都人民北路新开的一家
名叫“伏见桃山·茶寮”的网红连锁饮品店,
其销售的一款大杯饮品引来一些网友质疑:
看起来分量很足的大杯饮品,
拆开会发现下方约三分之一部分
都属于中空垫高层。
这样的大杯(24元)比中杯贵5元,
实际容量只多了ml。
按每毫升价格算下来,
反而中杯比大杯更划算。
有网友认为,这不就是欺诈?
也有网友解释:他家一直这样,店内餐板有说明
杯型设计为中空隔冷层
点餐处确有提醒
伏见桃山·茶寮其官方微博
伏见桃山·茶寮早前曾这样介绍bigger大大杯(在它始建于年
共有29间房
历经80余年仍保留原样
横县宁村大屋:抹不去的老家情怀
青砖黛瓦,古色古香,泥砖铺墙,冬暖夏凉,虽谈不上雕梁画栋,但精致的木头雕刻仍在诉说着大屋曾有过的温馨故事,流露出80余年的悠悠古韵——这就是位于广西横县的宁村大屋。如今,屋内仍住着宁家的古稀老人。
宁村大屋坐落于南宁市横县陶圩镇宁村。年,宁家的宁作周、宁作任、宁作职三兄弟合建此屋,直至年,才形成现有的规模。大屋采用民间砖瓦木结构,坐北朝南,是传统三合院民居形制布局。与本地常见民居相比,宁村大屋多了一圈外围套屋,形成独特的大屋套小屋的双层合院风格。
老屋的飞檐翘角
大屋占地面积平方米,房间总数达29间。虽然不算大,在本地却被称为“大屋”。屋子冬暖夏凉。屋子外面由青砖堆砌而成,屋内则是泥砖。每间小屋的设计和对称,各个细节都突出建造者的智慧和设计理念。
今年86岁的宁明远老人,自小在大屋长大,在家族同辈中排行老四。晚辈们如今称他为四爷爷。宁明远老人出生那年,大屋刚刚开始动工。
四爷爷说,他的父亲一辈年轻时并不富裕,家里有兄弟三人和姐妹两人。四爷爷的父亲27岁那年,三兄弟不愿意继续忍受贫穷,决定一起借钱创业,合作做小生意,渐渐地家庭经济好转。之后,三兄弟又继续扩大生意,经营小百货、布匹等。四爷爷的父亲31岁那年,三兄弟合作建了青砖瓦房,共有12间,后来逐年买了耕田10多亩。此后,四爷爷的父辈同心协力,共同努力创建了这座29间合成一体的砖瓦木结构的大屋。在当时来说,算是全村之最。
老人在门口闲聊当时建造大屋,宁家还专门请人来设计。那时候,村里没有石头,建房子用的石头都是工人从几公里外拉来的。
年,因为家里居住的人口达到四五十人,屋子基本住满了,宁家开始分家,并在村里重新建了房子。不过,每到农忙时期,家族成员还是相互照应。
年,镇上的卫生院临时设在大屋,宁家人陆续搬了出去。年,卫生院搬走后,宁家人又重新回到了大屋,住在一起不分家。上世纪70年代,随着家族成员增多以及年轻人外出工作,宁明远这一辈也陆续分家。
屋檐下的壁画还栩栩如生如今,大屋由宁家的七爷爷宁明醒老人来守护。七爷爷、四爷爷这一辈有12个兄弟、5个姐妹,曾经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其乐融融。“当年我们不分家,年长的住在东边房屋,年纪小的住在西边房子。”他回忆说,每家兄弟轮流当家一个月,负责一大家人饭菜和洗衣。当时做饭并不简单,每天要准备4桌人的饭菜,这个工作量并不小。不过,如此繁重的家务并没有影响家人之间的关系。共住期间,大家相处得特别融洽。
木条窗户有些年头了
“习惯了,不愿意出去住了。”前些年,七爷爷的孩子为他在县城买了房子,想接老人进城住,但七爷爷进城一段时间后执意要回大屋。
七爷爷说,村里的生活让他舒服自在,闲时种菜和打扫大屋,挺好的。大屋在七爷爷的打理和保护下,仍保留着以前的生活气息和样子,很多以前用的东西他仍然舍不得扔。
如今,大屋已走出一百多位子孙,很多人在各行业里都有不俗的成绩。虽然早已分家,但较好地传承了和睦共处的大屋精神。他们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