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那年,仫佬族姑娘覃宏愿跟着父母来到北海。那是年,北海刚从大开发的狂潮中冷却下来,街上却多了很多像覃宏愿父母这样的外来人。覃宏愿一家三口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来,一是因为家里老人在北海工作,二是因为寄希望到北海开始另一番新生活。
谈起20年前的北海,覃宏愿记忆中的“新鲜劲”还在。在罗城处处可看山,到了北海覃宏愿的父亲首先带她看银滩。“路很远,有点荒凉,火车站还有草坪和牛。”覃宏愿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后座上,用小眼睛审视这座陌生的城市。还没来得及适应,她在幼儿园“水土不服”了:幼儿园的配餐以糖水、沙谷米居多,和家乡的口味相差甚远。很快,覃宏愿从小胖妞瘦成了“瘦竹竿”。
来到北海之后的第一个家,是“蜗居”。覃宏愿一家三口、外公外婆、两个小姨一共7人挤在三房一厅的宿舍里,覃宏愿和小姨们住一个房。上了初中之后,覃宏愿一家搬进了母亲的单位宿舍,虽然只有两房一厅,但覃宏愿总算有了自己的小房间。等到高中,他们买下了在北海的第一套商品房,一家三口住进了三房一厅的温馨之家。
这十来年,覃宏愿住得越来越宽。他们一家住房的搬迁史,也见证了北海经济发展进步。
“以前觉得中山路好长,现在没几步感觉就走到头了。”覃宏愿说,从小到大,她都喜欢出门溜达。以前是骑自行车,现在是坐电动车。如果把时间的“车轮”速度调快,覃宏愿的脑海里能忽闪过这个城市街道从窄变宽、建筑从矮变高、街面绿化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覃宏愿来说,是适应、融合、喜欢、依恋。
如今离开北海回到罗城去省亲,无论是生活习性还是饮食习惯,覃宏愿倒有些不习惯。
要是在几年前,覃宏愿还不知道除了生活上离不开北海,工作上也再和北海分割不开。
拍摄:李维维剪辑:郑恩茵
年,覃宏愿考入北海市志办,成为一名地方志编纂工作人员。她的日常工作,需要了解更多北海的过去,见证更多北海的成长。在旁人看来,这份工作枯燥无味,一点也不适合年轻人,但对于历史专业的覃宏愿来说却不是这样。“如何在冷的部门做出热的成绩,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她认为,地方志编纂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会给城市经济建设、社会人文方方面面留下许多有价值的参考。
覃宏愿还记得,以前从北海回家乡要搭乘大巴到南宁,再转车到柳州,然后再辗转到达县城,路上要花费20多个小时。而现在,北海的动车直达柳州,出了火车站再上大巴,不用6个小时就能回到爷爷奶奶家。从20到6,两地的实际距离没有变化,但是亲人之间的思念却变短了。因为出行便利,老家的亲戚不时也能到北海来小住。从罗城到北海,从仫佬族自治县到汉族人民聚居地,这两处地点的转换,大概在过去的20年间覃宏愿经历了数十次。
覃宏愿(右)和妈妈在家中制作家乡小吃——艾叶糍粑。
李维维摄
记者对覃宏愿一家进行采访的时候,他们正在家中制作仫佬族小吃——艾叶糍粑。把家乡小吃在他乡吃出味道,也是一种幸福。在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地方落脚,带着原有少数民族习性的牵挂和思念,努力扎下了根。从这到那,一切的过渡都自然、舒适。这是时代给每一个人带来的福利,民族融合的和洽,也正如此。
?本文欢迎转发,谢绝擅自转载、盗用图文
如有需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审核:李维维
?网络编辑:周方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