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晚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记忆中的民生路北宁街水塔脚
TUhjnbcbe - 2022/4/23 22:56:00
哪家白癜风医院权威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民生路

儿时印象中的民生路,是拥有各种可口零食的天堂。冠生园的雪条,大盛祥的酸嘢,三和馆的杂烩粉,万国酒家的叉烧包,都是我们下课后津津乐道的美味。至于这条南宁最大商业街上鳞次栉比的商家店铺,柜台里琳琅满目的衣服首饰,似乎更多的是大人们的事,和我们小孩关系不大。除了有好吃的,民生路还有许多好玩的地方。最有趣的,是它的一头一尾。

“一头”就是民生码头。沿民生路由东向西走,走到尽头,眼前蓦地一亮,路断了。再一细看,不是路断,是下一个大斜坡。这就是老南宁们常挂在嘴边的“民生路斜斜岭”。

斜斜岭一直通到河边,实际上是一个大码头。白天,港口里船只来来往往,卸下的货,就由许多赤脚弓腰、汗流浃背的“木车佬”艰难地用板车拉上坡顶,再分送给各店家。

除了木车佬,还有一队队用黑布包着头,只露出两只亮晶晶眼珠的心圩妹,她们轻盈地挑着满满的粪桶,排着雁行一样的队伍下码头装船,运回沿岸的农村。

忙碌辛苦的人群中,时时杂有我们这些晒得黝黑的“花*头”,都是各学校逃课去河边游泳的。民生码头的大水排,是令全市小学生都怦然心动的游泳圣地,水深浪平,江面宽阔,还可以游到河心,冲火船浪。但如果跳水,水花四溅,会招来洗衣的大姐大婶们一顿乱骂。

白天的码头是艰辛的世界,到了晚上就不一样了。天刚擦黑,长长的斜坡两边就摆满了香气四溢的熟食担、粥粉档和凉茶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坐在小板凳上,拍着葵扇,吹着凉爽的江风,买一碗艇仔粥或茅根凉茶,边喝边听见多识广的人“讲古”。一直走到江边,还可以看到许多停靠在岸边的小艇,里面都点着油灯,摆好桌椅,收拾得干干净净。热情的船家站在船头,高声招呼客人。一般花点钱,就可以约上几个好友,租一条船,划到江心赏月,或在船上喝酒品茶,弹琴唱歌,玩到深夜。

到了五月初五,民生码头就成了南宁最热闹的地方。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这里都是指挥部和观景台。一大早,成干上万的市民,扶老携幼,就从各条街涌到这里,等着看“扒龙船”。冠*的奖品是一头香气四溢的大烧猪和四坛米酒,也早早摆在码头中间的长桌上,骑在“龙头马”上的孩子们围着烧猪快乐地唱:“团团转,菊花园,阿妈咩(背)我睇龙船!”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从铁桥头飞流而下,江岸上的人群随着鼓点锣声呐喊助威,整个码头人山人海,欢声雷动。

和民生路码头的热闹遥遥相对的,是民生路尾附近那座远离尘世的观音阁。观音阁建在一座树木葱笼的小山上,有长长的台阶通上去。我那时在维新街小学读书,放学后常结伴去那里挖“地人参”,或爬树摘“老花酸”吃。老尼们见了,就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驱赶。

观音阁也有热闹的时候,每年二月初八观音诞,前来进香祈福的人就非常之多。烧香的,化缘的,看热闹的,做生意的,挤得水泄不通。几条街虽是一片繁杂,细看也是有区别的。饮食摊点多集中在中山路,香客可以在那里大快朵颐。而算命占卜和卖日用百货的就集中在南环路,以外来的客商居多。东南菜市的豆腐厂、酱油厂誉满南宁,五颜六色的酱盆酱缸摆满菜市的大小巷道,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酱菜香。

母亲那时每年都带我去观音阁赶庙会,拜观音。走上那条通往大殿的高高台阶时,总看见两旁的货摊把香客们围得水泄不通,而商贩们叫卖的吆喝会喊得人震耳欲聋:

“买就嚟,买就嚟,唔买鸡就啼!”

“乳儿糕,乳儿糕,食晒肥呶呶!”

“条条钢针白嗬嗬,同志买返送老婆!”

五十年过去了,观音阁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楚了,但台阶旁那些

声嘶力竭的小贩,以及他们幽默有趣的广告词,仍时时在心中回荡,令人忍俊不禁,兴味无穷。

北宁街

南宁有几条颇有名气的文化街,北宁街是其中的佼佼者。

小时候住在北宁街,上学时,走过那块矗立在人行道中间的“王文成公讲学处”青石大碑时,总要停下来摸一摸,靠一靠,想象在三百多年前,大哲学家王船山在这里设馆授徒的盛况。作为南宁人,很为这点自豪。都说南宁的文化底蕴不深厚,广西有哪座城市有过这种荣耀?而作为北宁街人,更为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老街坊得意不已。

“王文成公讲学处”对面,是一座巍峨的“孔庙”式建筑,高墙碧瓦,画栋雕梁,几排长长的青石台阶,一直通上带铜环的红漆大门。这样有气派的建筑,在整个南宁都是不多见的。小时候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官衙,只觉得整条北宁街,就数这座大殿令人骄傲。老师要来家访,问我住在哪里时,总是很自豪地说:北宁街那座门前有两个石狮子的宫殿过去两间,就是我的家!

这话其实不是很准确,大殿过去两间是一家善堂,善学旁边才是我们住的广西运输局宿舍。善堂这种机构,有点象现在的社区医疗站,是免费为穷人治病的。北宁街上有两所:馥莲善堂和宝莲善堂。都是当街一座大门楼,进去后通过一个花园,才走到看病施药的屋子,大约都是有钱人的宅院改成的。那时的小孩多患“疳积”,其实就是营养不良。善堂自制的一种“疳积散”,据说疗效很好。我们那时看到每天都有许多母亲背着或牵着小孩,从很远的地方来北宁街就医。

如果说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的话,北宁街拐向共和路街角上那座基督教堂,也是很引人注目的文化建筑。教堂的大门就开在路边,牧师讲道或唱诗班唱圣歌的声音,常常在街上悠扬地回荡。星期天里面做礼拜时,我们就靠在教堂门边伫足观看。老牧师念完圣经,有时会很和气地走过来,说小朋友,要不要听听主的教诲?我们就赶快跑了。

北宁街的得名,据说是因为紧靠北城门。我们小时,老城门还在,大约就在现在文化宫礼堂那地方,一出城门就是双孖井。虎丘村、望州岭一带的农民进城,走城门洞是唯一的通道。那段城墙和城门那时还很完整,青砖砌成的高墙长满荒草,飘角飞檐的城楼气势雄伟,下面就是一个十几米长的城门,洞阴森森的有点怕人。但到了夏天,城门洞里很凉快,有些老人就端张板凳,来这里乘凉、聊天,令人想起这条街的名字

很“宁”的还有街上凤凰树下的图书摊。当时南宁满城种满凤凰树,号称“凤凰城”。夏天一来,满街满树长满火红的繁花,非常好看。郭沫若来南宁,就留下“南来又见英雄树,劲挺枝头已着花”的名句,虽指木棉树但比喻凤凰树也合适。北宁街的路树浓荫下,摆有许多孩子们自己设立的图书摊。那时的小人书一角几分钱一本,家家都有几十本甚至上百本。几个同学把小人书凑起来,就有几百本书。再从家里拿几张小板凳,在凤凰树下摆摊,一分钱租一本,生意极好。有时小板凳都不够坐,有些大人只能站着看。我这辈子掘得的“第一桶金”,就是和何小萍、赵守训等几个同学摆图书摊分得的三角七分钱。当然,这笔钱很快又花在其他图书摊上了。

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北宁街大兴土木,“文化街”渐渐的变了

味。街北的老城门拆掉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功能齐全的工人文化宫。老人们无处乘凉,只好忍痛摸一角钱去文化宫的茶座“叹茶”。后来,凤凰树因为招虫,被全部砍掉,我们的图书推也摆不成了,对小人书着迷的孩子们,只好改为拍“拍公仔”、撞“三角符”或玩“人虫鸡虎土”。再后来,街的南头(靠百货大楼那边)建起了号称广西最大的桂剧院,街的中部建起了南宁图书馆阅览部,街头文化逐渐被“招安”成正统文化。

到国庆十周年那时,北宁街还大大出了一次风头,不知谁出的主意,把北宁街从头到尾封起来,由警察维持秩序,不准车过,满街挂上彩带和高音喇叭,成条街做成一个大舞场,供全市的年轻人来这里跳交谊舞。那几天,街上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喇叭晚晚唱到半夜,来“挪瓯缸”(跳交谊舞)的人挤了一街。用老人们的话说,真是嘈添巴闭、乱过乜野。这,也算是北宁街文化史上有趣的一笔吧。

水塔脚

严格说来,水塔脚不是一条街,是当阳街、解放路、新华街几条热闹大街的交汇处。这里有一个钢结构的高高水塔,水塔关系到全市人民的饮水安全,所以用围墙围起来。国墙外面,就有许多开阔的空地,形成个小小的街心广场,俗称水塔脚。

水塔当时是南宁最高的标志性建筑,据说比火楼还高出好儿米,几十根巨大的钢梁巧妙地织成一坐高高的钢塔,塔顶是一个巨大的球心水罐。当时全南宁的居民都靠这座水塔供应自来水。塔身下有一块铜做的铭牌,说明这塔高30米,容积立方米,建于民国26年(年),由香港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设计工程师是叶彬、覃维岳。

上世纪50、60年代,水塔脚是南宁普通市民消遣的主要去处,有点象北京的天桥,上海的城隍庙。那些穿州过省的江湖戏班,流浪艺人,来到南宁,都在这里演出。各种卖艺说唱、马戏杂技、斗鸡耍猴无所不有。加上周围又有许多卖凉茶、卖零食、卖假珠宝、卖小百货的,十分热闲。我们读小学时,因为学校教室太少而学生太多,实行“二部制”,即每个班级只上半天课,另外半天把教室让给其他班,所以时间极多。不上课那半天,不是去水排游冰,就是去水塔脚看“耍把戏”。

“耍把戏”包括打功夫和玩魔术。打功夫是全武行,一般都有一个班了,或单打,或对打,或刀枪剑戟的群打,十分好看。打到最后,领头的汉子就脱掉衣服,露出结实的胸脯,叫徒弟用铁棍猛打,打得血迹斑斑,众人惊呼不已时,汉子说晤使怕,有药。于是从葫芦里倒出跌打药敷上去,果然一会就消肿了。于是大人们纷纷买药,我们小孩就另转一摊看。

玩魔术一般是在晚上,白天容易露馅。卖艺的在水塔的围墙上挂一盏大汽灯,敲罗打鼓引来人后,就扮成小丑,满场乱跳,然后表演美女钻桶,叼棍顶碗一类的杂技,或者扑克猜牌,口吐万象之类魔术最后自然也卖东西,但因为不搞那些血淋淋的场面,没有那么“肉酸”。

比较文雅一些的是唱粤曲。唱曲的多是广州、梧州上来的艺人,也有本地的草台班了。唱曲一般不卖药,只在唱完一曲后,由演员非捧着小铜盘收钱。曲的内容多是历史放事,我们做小孩的不甚了了。但那些插科打诨令人非常开心。比如乐师给二胡调弦时,嘴里就会念念有词:“何车何车,狗骑羊咩。”有时也用白话唱一些流行曲,把歌词改得面目全非。有一首《运动员进行曲》,唱曲的就一面拉,一面唱:“捉塘咩(蜻蜓),我咩(背)你跌落塘!”,逗得听众捧腹大笑。

耍猴也是水塔脚下受欢迎的节目。耍猴人多来自湖南,敲着一面锣,用湖南话先讲开场白:“我从湖南带你来,要让看官笑开怀,嘡,嘡!”于是让猴子穿上将*的衣服,趾高气昂走一圈,回去换一件皇帝的衣服,又装模作样走一圈,然后只让另一只穿*装的猴子上来撵走它,自己穿将*的衣服,捧着箩筐讨钱;然后又是另一只猴子撵走它…

去水塔脚当然不只是看把戏,如果有钱,还可以淘古玩,换邮票。当时南宁唯一一家专售纪特邮票的邮局,就在水塔脚下。记得那里卖一种一元钱一袋的盖销票,里面有二三十张,运气好,会找出一二张极抢手的好邮票。拿到西关路镇北桥头那个私人集邮店卖,可获利数倍。

水塔脚是如此的令南宁人喜爱,以至后来南宁晚报要出个社会新闻专栏,栏目就叫做《水塔脚下》。虽然有人抠字眼,说又“脚”又“下”,犯了复韵,但大家还是很喜欢看,这栏目办了很久,内容也五花八门,有次还出了个“钟鼓楼中古留钟鼓”的上联征对。钟鼓楼当时是南宁一处名脏,这上联读起来回环有趣,难度很大。后来有位读者对出“尚仁街上人皆尚仁”,也是用南宁地名来对,非常贴切,在街坊中一时传为佳话。

(作者陈民生)

后注:本号已在上期“通知”中公布受赠或预购本人著作《南宁老城老街巷》(81篇文章)的读者名单,请读者们注意近期本号公布领书时间和地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忆中的民生路北宁街水塔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