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晚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十几年来年年都捐款7旬老人爱心捐款成瘾
TUhjnbcbe - 2022/8/7 17:51:00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南宁晚报/ZAKER南宁记者凌剑伊/文宋延康/图视频

今年74岁的冯启才,是南宁市新兴村的一位普通居民,他被称为捐款大叔。十几年来,冯启才几乎每年都会捐出一笔钱,数额在50元至元不等。对他来说,捐款就像吃饭喝水,不捐款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捐款成名每年都坚持捐款

进入人生的第74个年头,冯启才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除了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最近还患上了胆囊结石。前几天,冯启才的腿脚又突然疼起来,他走路也不再像以前那般飞快了。每天待老伴出门卖菜后,他一大半时间都蜷在20来平米的屋子里,有时躺着休息,有时看看电视,更多的时候,他会拿起每天的《南宁晚报》一遍又一遍地翻阅。

3月24日,记者来到他家里,老人怕记者找不到路,特意拖着病腿到路口接,我手里拿着今天的《南宁晚报》,这样你们就很容易认出我来了。看见记者来访,老人一下精神起来,满面笑容:你们来了,屋里有点小,对不起了。老人扶着病腿,拉张凳子给记者。

待记者坐定,他从屋角落拿出两个塑料袋,小心打开,盒子里还有几瓶药,还有一大叠单据,更多是捐款的荣誉证书。

冯启才翻开一张卷了毛边的纸,小心翼翼铺开,从中抽出两叠巴掌大小的泛*的纸。冯启才笨拙地翻开一张快要揉碎的报纸,上面写着:我区遭受严重冰冻灾害,南宁市慈善总会向社会发出了倡议书,时间落款是8年3月27日,那天老人掏出仅有的钱捐了50元,当时他的养老金每月不到元;8年5月21日,汶川地震牵动着全国人们的心,老人第二天又赶到了南宁市慈善总会,再次捐出80元,在南宁市红十字会的捐款倡议活动上,他又捐了元。

十几年来,几乎每年,冯启才都会捐一笔钱,数额在50元至元不等。记者留意到,南宁市慈善总会从8年起,每年都会给老人发一本捐赠荣誉证书,此外,广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基金会、广西见义勇为基金会、南宁晚报暖冬行动、美丽南宁·清洁乡村、海地地震、昭通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慈善一日捐等都能见到老人捐款的身影。

■捐款成瘾主动寻找捐助信息

冯启才捐款献爱心的事迹最早可以追溯到年。那年1月,崇左宁明县启动国道宁明县段卡防桥工程建设,我也想做志愿者。他向负责工程建设的主建单位自动请缨,积极参与宣传工作,还跟随师傅们晚上上山扛拉方石,参与劳动几个月,没要一分钱,单位赠送他一件圆领白汗衫,老人还记得汗衫上面印着卡防工程奖、宁明县公路工区、等字样。

此后,冯启才经常参与社会上各种公益活动,有时候从微薄的工钱里摸点钱出来,投进捐款箱。更多是自己跑到邮局或者南宁市慈善总会、南宁市红十字会、广西红十字会等公益机构捐款。

多年来,因为捐款,冯启才也积累了丰富的捐款经验。他看电视,总盯着滚动播出求助信息,有的时候还没记完,它就过了。为了不上当受骗,他专门买了报纸,查找上面的求助信息,为了更好的查阅新闻,他从4年起就开始订阅《南宁晚报》,一旦报纸上一些公益机构发出倡议,他便第一个响应。

由于冯启才每年去南宁市慈善总会捐款都会固定在12月12日,南宁市慈善总会不管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都对他印象深刻。南宁市慈善总会的负责人对老人的善举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他老冯,每次捐款你都第一时间赶来!你这一辈子都在做好事,非常难得!

■省吃俭用,每日南瓜萝卜下稀饭

冯启才和老伴梁碧娟以及女儿,都在南宁干着普通的活儿。生活平顺,女儿时不时来看他。

冯启才女儿在一次在电视看到记者采访,才知道父亲一直在做慈善,并且从未间断。冯启才不太明白慈善二字,在他的字典里,只有帮忙,南宁人常说‘能帮就帮’,小时候我们家里兄弟姐妹多,都是靠着街坊邻居帮忙才度过难关。现在我能够在有生之年,多帮一下其他的困难户,也是一件行善积德,回馈社会。

一辈子捐了多少钱,冯启才没有统计过。冯启才收入不高,每月养老金多元。因为捐钱,自己过得很拮据,一日三餐,只能吃稀饭,配菜是南瓜或者萝卜。

冯启才认为,帮助别人,让别人心里有个念想。有时在去的路上就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要去的机构和单位。冯启才说:只要有心,肯定能问得到。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几年来年年都捐款7旬老人爱心捐款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