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晚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花山走向远方
TUhjnbcbe - 2022/10/10 9:53:00

本文转自:左江日报

从花山走向远方

——记著名壮族作家*鹏

*鹏在阅读分享会现场向与会者分享创作心得。

□本报记者潘立宇

日前,著名壮族作家*鹏散文集《花山画语》阅读分享会在南宁举行,广西作家、诗人及媒体记者、文学爱好者代表共40多人参加活动。活动现场,*鹏分享了他创作《花山画语》《家园气象》《壮美山河》《顺水乘风》等散文集的创作背景及思考。

*鹏的作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新时代脉动精准的把握,从历史的大视角入手,展现了作者对民族历史文化独特的思考与超越,有浓厚而深沉的乡土情怀,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底蕴,作品感人至深,引发强烈的心灵共鸣。

家乡山歌启梦想

*鹏出生于宁明县那楠乡康峙村通榜屯。地处南疆边陲的那楠乡是典型的南壮人民聚居地,民族文化遗存丰富,至今仍然是多民族聚居的传统村落。那时,山歌对唱习俗在那楠乡广泛流行,外村有小伙子来,本村的姑娘就会去和他对歌,如果是姑娘来,村里的小伙子就会去和她对歌。“对歌在那个年代是村里非常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动,我的父母亲就是通过对山歌结缘的。”*鹏回忆道。

康峙村群众十分重视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在家里父母亲教孩子唱山歌,兄弟姐妹之间也相互学唱山歌,山歌在当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当年村里的大哥大姐要结队对歌,人手不够都会找我顶替。”*鹏说,在山歌氛围的熏陶下,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了不少山歌。除了山歌,那楠乡的民间传说故事也令*鹏着迷,潜移默化中他滋生了对文学的爱好。

因为家乡地处偏僻山区,当年教育条件非常简陋,“当年小学一到三年级没有课本,所以我一进学校就读四年级了。”据*鹏回忆,当年的通榜屯仅有一所小学,一名老师负责一至五年级学生的教学。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电视、网络和手机,缺少文娱、社交活动,除了从山歌中吸收民族文化,*鹏上初中便开始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父亲是村干部,有机会接触到四大名著,便拿回家给*鹏阅读。

夏天收稻谷后,谷物晾在晒场上,晚上再收入谷仓,为了防止偷盗,每家每户都会派人去仓库集体守夜。守夜时,*鹏就把《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故事分享给一同守夜的村民,引得大家纷纷叫好。高中阶段,*鹏在学校的墙报上发表了自己最初的习作“五四献诗”等,留下他最初的文学印记。

诗意飞翔正青春

*鹏参加工作较早,最初在税务所上班,后来进入文化站。“在文化站,我既当站长又是干事,既是将又是兵,文化普及、科教宣传各项工作都是我一肩挑!”回忆起当年的工作经历,除了自己绘制乡里的文化宣传墙报外,还有一件趣事令*鹏记忆犹新。工作之余,*鹏利用文化站的简单设备,编印了一本名为《茴香》的文学期刊,“自己写稿然后编辑,完了还自己刻纸印刷,从头到尾整个流程都是自己干。”*鹏充分利用文化站采购图书的便利,把站里每年的购书经费用足,采购大量的人文社科经典著作和文学刊物。这一时期大量的阅读积累,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鹏开始萌发创作冲动,他在自治区群众艺术馆主办的刊物《小草》上小试牛刀发表了一首短诗后,又陆陆续续在《广西文学》发表了诗歌作品。在大学学习期间,*鹏陆续向《广西文学》《三月三》《广西日报》等刊物投稿,在广西文坛崭露头角。

年,*鹏的第一本诗歌集《五色石》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他也于当年加入了广西作家协会。此后,*鹏创作的诗歌佳作频出,先后出版了《一样的天空》《芬芳飞翔的歌谣》《世纪阳光》三部诗歌集,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其中《一样的天空》《世纪阳光》分别获得第三届、第七届壮族文学奖,《芬芳飞翔的歌谣》获得第四届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此外,*鹏还获得了全国青年散文大赛优秀奖、全国青年报刊好作品奖、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第二届广西文艺花山奖、第二届红豆文学奖、岜莱诗会年度突出贡献奖、“心中那抹红”喜迎*的二十大主题征文诗歌组二等奖等奖项。

潜心创作勤攀登

年,*鹏应邀参加“全国文学名家德保行采风活动”,并创作了一篇《德保赋》,被收入采风作品集首篇。此后,他着眼于广西的人文历史和山水风物,进行了散文创作。年7月,*鹏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年,*鹏应《南宁晚报》邀请,在该报开设的《读城》专栏,创作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南宁历史文化的散文。为在散文中展现城市历史和文化,*鹏多次前往图书馆、方志馆、档案馆,翻阅了大量有关史料和文献。以作品《中山路记》为例,*鹏查阅的相关史料不少于10万字,最终创作出一篇文化脉络清晰、语言文字凝练的散文。

*鹏的历史文化散文钩沉索引,反复考究,力求每一个传说都有出处,每一处细节经得起考证,引发文坛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花山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