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南宁出了几个有名的大院:工商联大院、大院、文化大院、地委大院等。
上个月我写了一篇《南宁最神秘的大院,出了40位省级干部......》,勾起了不少老南宁人的回忆,阅读量4W+,不少老铁纷纷留言强烈要求写一写地委大院,所以有了今天的文。
和之前所写的大院不同,用院中老人的话来说地委大院一点也不神秘,甚至可以用「人尽皆知」来形容。
这所大院是太多老南宁人的回忆。
但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很担心通篇下来全是借他人之口讲他人之故事。因为地委大院的旧改工程早在去年年初动工,此行能否见到「大院」成了未知数......
好在,南宁地委大院的过去仍有迹可循,且听我慢慢道来。
地委大院,一个正在拆建的老小区
眼前的地委大院,比大院的生活氛围更浓厚,少了一些庄严肃穆的高冷,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人情味。
大院里老人们的日常
曾几何时最气派的地委大院,历经70多年的风吹雨打之后,楼房和道路如今只留下岁月的斑驳痕迹。
地委大院已是老旧小区
和许多老小区的命运一样,跟着城市更新的步伐,地委大院已经在拆了。
早在年2月,原南宁地委大院危旧房改住房改造项目列入改造范围的共有93栋套住房,另计划一并拆除33栋公共建筑。
项目总占地约亩,分四个地块开发建设,规划23栋住宅楼及配套商业,共套住宅、1个24班小学、1个12班幼儿园以及1栋综合楼。目前建设工程正在推进。
大院航拍图,摄于年8月
而新建成的明秀广场,是地委大院旁明秀路地铁站的沉式广场及配套商业空间,今年7月已经正式投入使用。
明秀广场(来源:南宁晚报)
地铁、广场、商业、城市主干道、新楼盘......当一切都渐渐换上新面貌,还会有多少人记得地委大院的过去?
地委大院的峥嵘岁月
地委大院的过去,绕不开「崇左」二字。
和普通机关单位门一样,顶上吊两盏照明灯,门两侧蹲坐两只雄狮,就是地委大院大门的标配,门侧挂着单位牌匾:崇左市驻南宁管理处。
地委大院西门
你以为地委大院在崇左?
不,地委大院位于南宁明秀路号,老城区明秀片区的核心地段。
地委大院位置示意图
老南宁人应该都知道,早些时候各省市自治区都是先分地区,再划分县市,所以当时南宁地区曾是与南宁市平级的行*区域,而地委大院则是原南宁地区行署机关所在地。
直至年底,南宁地区撤销,设立崇左地级市,地委大院才更名为「崇左市驻南宁管理处」,院内原住居民为崇左机关单位的干部及家属。
如今还住在这里的是见证过大院最辉煌的退休老干部了。
我在大院里闲逛,我和院子里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唠嗑了许久。
老人们口中的地委大院的是丰富多彩的,每每提起他们就面露喜色,难掩自豪之情。这里见证了南宁一个时期的发展,也承载了他们青春岁月。
院内最高大楼——行署办公楼
据何阿姨介绍,地委大院在创立之初原系桂西壮族自治州,是实现少数民族自治的重要机关单位。
行署办公楼就是在这时建成使用,据说当年还是由苏联老大哥援建。
何阿姨在行署大楼前留影
上图是何阿姨在拆建前和大楼的合影,看得出她对这栋进进出出几十年的老建筑的深厚感情。
照片里的行署办公楼虽说不上多「高大上」,但从整体的立面造型还是可以感受到几分气派。
最不舍的精神乐园——地委礼堂
和行署大楼一样,地委礼堂也是由苏联援建而成。
作为当时罕见的苏式建筑,伫立在大院内的地委礼堂承接了院中大大小小的文艺演出。
在那个文娱文化贫瘠的年代,这里的回忆显得更加璀璨和宝贵,多少无产阶级革命友谊在这里发生和延续,随着礼堂的消失,也永恒地封存在那个年代的回忆里了。
地委礼堂旧照(来源于网络)
南宁早期的涉外宾馆——蕾雨宾馆
地委大院对面就是蕾雨宾馆。现如今也早已被夷为平地。
上世纪70年代初开业的蕾雨宾馆,是南宁最早的涉外宾馆之一。作为各县市干部来访地委大院时入住的宾馆,当时入住蕾雨宾馆,通常是一个身份的象征甚至是身居高位的特殊标志。
蕾雨宾馆旧照(来源于网络)
祟左市老年大学
祟左市老年大学在原南宁地委、行署的重视和支持下,于年秋创办,前身是南宁地区老年大学,后因撤地建市而更为现名,校址仍在原地委大院内。
从创办初期设有的书法、绘画2个专业3个班60多名学员,发展到后来有书法、绘画、诗词、英语、电脑、电子琴、钢琴、音乐、舞蹈、拳剑、粤剧等12个专业,学校还成立有艺术团、合唱团、粤剧团、时装队。
办学至今,这所学校已培养了3万多名老人学员。
祟左市老年大学(来源于Livin南宁)
如今老人们再提起这些建筑时,当年的种种回忆就全都涌上来了。
这是属于老南宁人的往昔回忆,也是地委大院的峥嵘岁月。
三位老人与地委大院的故事
走在地委大院里,随处可见的是和蔼可亲的老人家。
他们坐在大院内的长椅上,常年和老朋友们一边唠嗑,一边目送着孩子们上学放学。
院中的老人们开心地对镜头拍摄
我坐在老人家们身边,听他们纷纷说起了自己的故事。
解放初期的广西发展十分落后,据老人们回忆,当年全国各地的纷纷调派干部来支援建设广西,如北京、广东、天津、上海、湖南等。
来自湖南的孙阿姨就是在那个时候来的大院。
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孙阿姨,年轻时随大部坐了几天几夜的货车来到广西,这一待就是大半辈子。
虽然身体不适,表达能力有所退化,但孙阿姨总是笑着,时不时竖起大拇指,嘴里不停念叨「很好」,看得出她在这里生活得很愉快。
和这些援建广西的干部一同过来的还有各「大厂」——钢筋厂、纺织厂、糖果厂、印刷厂等国有大企业。
可以说,当时能在这上班和生活是一件相当体面的事情,和这些大厂的进驻有着密切关系。
广西解放初期的经济命脉栓在了这里,这里是引领南宁乃至整个广西工业发展的核心机关,推动广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汇聚在了这里。这也使得,这一带常常聚集了大量人流成为一个时代的活力源泉。
来自桂林的何阿姨也是在这个时候来的南宁。
在她印象里,那个时候的领导对下属的关心是十分深切的,用她的话来说那是比父母还要关心的,对下属的毛病和缺点也比较包容。
当初她为了爱人申请调到南宁,起初领导是不同意的,担心她一个女孩子路上遇上土匪,在何阿姨的再三请求下才同意,还安排了部队背枪一路护送。
操着一口地道崇左白话的赖阿姨,是这些叔叔阿姨口中的活雷锋,非常地热心肠,即便是现在年纪大了,也经常帮助大院里其他的老人。
赖阿姨年轻时就经常做好事。
早期的大院有几个食堂,食堂的炊事员收入相对来说比较微薄。
当时有个家里比较困难的炊事员,每天下班还回去捡废品,赖阿姨就常常把大家不用的纸盒、废纸收集起来,然后让他去拿。
这一代人,是把雷锋精神刻在骨子里的一代人,也是把「为人民服务」当做幸福源泉的时代先锋。
聊到最后,他们起身回家了。夕阳下,他们的背影照得越来越模糊,一同模糊的还有那段关于地委大院的故事......
这段算送的
在这次走访大院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人们对行署大楼、地委礼堂被拆的遗憾。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们多希望城市旧改能留给他们一些「旧物件」。这个大院给这代人留下了太多美好回忆。
早期的南宁公交只有几条线路,不知道还有多少老南宁的老铁还记得?地委大院曾是开往繁华商圈2号线的起点站,明秀路也曾是一条举足轻重的道路。
这里曾经辉煌过,曾经被无数人仰视,如今也许荣光不再,容颜苍老,但这里的故事依然在发生。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城市在不断更新,希望旧改过后,大院能焕发新的光彩,找回昔日高光。